淡水社大|拿起相機做個獨立特派員|12月04日|第13堂

記錄│林冠吟
 
 十二月的淡水,天氣還沒想像中的那樣冷。因為,這天在社大裡,有場熱烈的對話。
 
課程開始時,婉鈴請大家來分享上週拍的相片,順便給大家一些期末作業的建議。首先登場的是玉成,他以幾張從圍籬拍出去的相片,象徵著我們(一般大眾)被隔離在外,所以對圍籬內的事物感受不深,也無從知曉。
還有一系列的河川與怪手的相片,記錄著被怪手進入的美麗河岸,玉成的疑惑是「為何破壞與建設總是相連在一起?難道就沒有其他方法嗎?」
 
他還拍了淡水老伯伯望著工程的相片,想透過耆老的眼睛看這塊土地,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提到老伯伯時,明暉為大家補充他的故事:老伯以前是這裡的漁民,他很清楚這個工程要蓋什麼、怎麼蓋、以及完工後的發展,相較於對這件事情不是切身相關的我們,老伯相當清楚工程的事務。似乎只要真正想了解工程的人,就會想辦法去了解。明暉提出回到我們本身的概念。
不過,玉成認為政府在工程的宣傳上還欠努力,一般人藉由圍籬外的公佈欄,和掛在上面的美麗插圖,還是很難見到遠景,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例如,選舉時就滿街跑的公車廣告?
可歆覺得玉成的觀察力很好,在他的相片裡有既存的淡水,例如,河岸上的白鷺鷥、和老伯伯;還有即將來到的淡水。雖然大家一起去外拍,但是彼此在鏡頭那個框框裡所看見的世界,卻很不同。就像婉鈴說的,社大是個共學的場域,不只侷限在個人的學習上,大家在這裡互相分享我們框框裡的世界,同學之間相互回饋學習,這大概是社大學習的特色與寶藏吧。
 
接著敏惠分享她住家附近的工程記錄,因為是切身相關的事情,給她相當大的動力去探索事情的真相。敏惠藉著相片和觀察,對此工程的必要性提出質疑,以及質疑施行時的安全性和施行後所帶來的影響。一開始,她相當熱血地四處找相關人士詢問工程的情況,立委、工頭和縣府的人都找過後,發現還是徒勞無功,才決定拿起相機把這一切的觀察記錄下來。
雖然,拍攝時還被工頭說:『這位太太,妳這樣拍我們壓力很大。』不過敏惠還是拍了下去,她覺得做的好是輝煌的紀錄,做不好也是一種紀錄。
素敏的期末主題和前兩位的不同,她想做的是軟性的議題──行銷淡水,用貓與夕陽的意象,來展現淡水獨特的美。生於斯,長於斯的她,見到近幾年淡水的發展,建築物一蓋再蓋,有的還打著藝術的名義,卻蓋了一棟遮住美景的大樓,跟她小時候能見到的風景,現在卻是少了許多。她希望有關單位,應該要好好愛護這塊土地,仔細規劃才對。
 
接著,期末作業同樣也是講貓的李偉,用兩則不同的淡水街貓的報導,一則是觀光局製做的影片,另一則是動物保育團體的偷拍影片,他將這兩則角度和立場截然不同的影片並置一起,產生了一種極大的衝擊與不協調之感受。李偉藉此來探討媒體主觀意識在報導裡的呈現樣貌,還有記者做新聞該有的態度。
 
在談到記者該不該有自己的立場時,李偉和婉鈴有了一場精采的對話。所謂平衡報導的標準是什麼?公民記者的角色在當代社會有什麼意義?在地和非在地的概念為何?許多疑問都在雙方的你來我往的交談間,重新被提醒和思考。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