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亂源或資訊?媒觀講堂激辯(第八期/媒觀報告)

文/劉芮菁 採訪報導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19日於台北後門咖啡舉辦第三場媒觀講堂,主題為「媒體是亂源還是資訊來源:媒體現狀表現與分析」。現場由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林福岳主持,並邀請到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及華視新聞部副理陳秀鳳,以劉昌德進行的「新聞媒體專業表現調查報告與為基準,和民眾對談台灣媒體問題,並提出檢討與建議。

評價高卻收視低新聞人挫折

劉昌德的媒體表現研究報告顯示,公共電視的評價最高,新聞內容最具有社會責任、新聞自由及客觀性,TVBS、民視表現次之;在平面媒體方面,聯合報在國際新聞項目的表現最佳,自由時報則在地方新聞項目上突出,而在兼顧族群、性別等議題多元性及新聞自由上,則以蘋果日報表現最佳。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時報在社會責任、新聞自由與客觀性上評分不僅最低,而且是唯一的「不及格」。

對於這份報告,陳秀鳳提出質疑,既然公視新聞的評價最高,為何收視率非常低?「現在觀眾胃口被養大了,公視新聞是很平順,但他不吸引我」陳秀鳳說道。她也提到製作新聞面臨的兩難是,民眾都說喜歡看國際新聞、財經新聞、公正客觀的新聞,但每次播到這些新聞時收視率都很低,這讓她感到很挫折。

頻道太多人才斷層網媒興起

對於新聞業界的困境,陳秀鳳把媒體問題分成人才、頻道太多以及新媒體興起,她首先表示現在新聞界出現人才斷層的現象,60年次的人才都轉職了,只剩下五年級的資深主管和剛入行的七年級生,而現在年輕人大多關心明星八卦,不是嚴肅的政治、社會議題,新進記者的視野小,也沒有資深記者能產製深度報導。同時,觀眾喜歡看的也是明星八卦新聞,記者更不願意去跑深度報導,這樣的惡性循環讓新聞品質越來越低。

陳秀鳳又說,台灣電視頻道實在太多了,其中又有許多24小時全天候的新聞台。她說道:「你頻道這麼多,台灣這麼小,它能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只好找Youtube上的、網路上的事情,我是歌手什麼都來了,不然他沒有辦法養這麼多頻道、這麼大的時段,這是現況。

陳秀鳳表是最後一個問題是網路媒體興起後,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越來越少,尤其年輕族群大多從網路看新聞。她表示,電視台發現不把新聞上傳到網路,市場會隨著曝光率降低而不斷萎縮,但上傳到網路的新聞收不到廣告費用,業者更擔心民眾都到網路上看新聞後,不再從電視看新聞,使電視收視率越低,廣告收入也隨之下降。「所以媒體經營就越來越困難,我們進用新人的薪水越來越低,門檻越來越低,不斷在循環。」陳秀鳳無奈地說。

觀眾期待與收視行為不一致

對於當前媒體經營的困境與問題,主持人林福岳表示,目前台灣社會有一個弔詭的現象,是觀眾對媒體的期待與收視行為不一致。「如果我們問觀眾,他要不要看客觀新聞,他一定說要,可是你問他看不看公視新聞,答案就不一定了。」所以林福岳又說,這份媒體表現報告反應出部份觀眾對媒體的期待,也讓大家看到一些過去不清楚的問題。

現場有民眾發言,表示他之所以不看電視新聞,是因為電視沒有做出他想看的新聞,並質疑為何台灣不能出現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內容有深度,且能對社會有長期而廣泛影響力的媒體?

對此陳秀鳳回應,「民眾想看什麼」是非常抽象的問題。從收視率來看民眾就是喜歡看軟性的民生、八卦新聞,「我7點03分播蕭敬騰被潑糞,7點08分播馬英九收視率調下來,我就知道你們不愛看馬英九啊!」陳秀鳳說道:「不管你認不認同收視率這玩意,這不是最科學的方法嗎」?

跳脫收視率創造新商業環境

對於整場座談討論的媒體困境,劉昌德表示這是整個市場結構所造成的,現在的電視節目收視率都在0.1%左右競爭,新聞節目用非常低的成本做這些「廢新聞」,結果收視率低、廣告收入低、節目製作成本再度下降,形成惡性循環。這些新聞節目訴求的觀眾都是一小群人,當然不能兼顧各種立場。

劉昌德建議大家對媒體的思考方向,不是要記者想辦法在惡劣的環境做出好報導,而是怎麼樣讓市場不用再競爭那0.1%的收視率,如果我們的市場環境必須讓媒體去競爭20-30%的收視率,自然就會做出比較客觀的報導,「怎樣創造一個新的商業環境,讓主流媒體開始可以這樣做,是我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