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幫助房思琪們走出成長陰影,激發台灣兒少的勇氣

幫助房思琪們走出成長陰影,激發台灣兒少的勇氣 慕尼黑國際兒少雙年影展主席瑪雅歌慈博士主持全國兒童培力工作坊,7月6日假客家電視台帶領一群來自全台各地15位國小學童舉辦「說故事工作坊」,透過身體描繪與劇場遊戲,指導孩子們建立自我認同與找尋勇氣。 「認同,是一系列自我定義的過程。」身為歷史悠久的慕尼黑國際兒少影展主席,瑪雅博士深知故事對於孩童的強大影響力,她特別強調兒少節目的角色設計如何打動與影響學童的認同形成。孩子們會在電視節目中故事主角身上看見自己的缺點與優點,並在主角的陪伴下經歷人生。例如「海綿寶寶」的樂觀積極、活力滿滿,從不刻意使壞;「神奇寶貝」裡的「卡比獸」雖然貪吃又貪睡,但也代表了一部分的孩童心理:「即使有時想懶洋洋,也沒有錯,更無須壓抑」。 瑪雅博士提醒大人們:這些透過認同以紓解壓力的方法對於兒童極為重要,因為唯有零壓力、少焦慮的孩子,才能以健全平衡的方法成長、學習,並且能夠好好面對世界。她在工作坊中提及,國外有位11歲的莎賓,長久以來都把義大利與奧地利合製影集「督察犬雷克斯」當中的牧羊犬,想像成自己的好友,藉此彌補現實中因母親深受憂鬱症折磨,而難以得到的心理支持。瑪雅認為:「好的連結人物,有時甚至能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成為孩子想像中的陪伴者。」 在近幾屆的慕尼黑國際兒少影展中,瑪雅博士對於戰火與疾病陰影下的孩童,曾經特別設計了一些藝術治療的專題報導。例如大會曾針對14個國家中4-18歲的300名兒童與少年,邀請他們依據影展主題:「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量身彩繪自我;此外,也特別在7個國家,邀請114位兒童創作「形構自我」(Shape Myself)的圖畫,其中也包括了敘利亞難民、泰國罹患愛滋病的病童等,藉由這些兒童繪畫作為示範,大會邀請兒童心理學者剖析這些作品裡的內在情感,說明孩童們所面臨的傷害、恐懼與需求。 從瑪雅博士的遊戲指導與影片分享,不難發現歐洲以兒少為中心的教養視野,相當具有悲憫與扶助身處幽暗角落的孩童處境,並不只是簡單地娛樂或說教而已。例如,她刻意在7月5日舉辦的教師培力工作坊裡選播了英國影片「沉睡的獅子」,說明少女如何克服軟弱,勇敢揭發自己遭受繼父性侵害的陰霾,最終能夠重新找回生命的自主與完整。 瑪雅博士分享瑞典公共電視台著名製作人Ragna Wallmark自己親身經驗,她說某天有位傷心的母親致電給她:「我今早發現女兒坐在電視前看妳的節目,主題竟然是性侵害,這可不是我想給她看到的東西。節目裡一位心理諮商師和一群年長的孩子們分享性觀念。看到一半,我的女兒轉頭對我說:他們說,如果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能碰你;如果他們碰了你,那你一定得告訴其他的大人。話一說完,我的女兒就哭了起來,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她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聽完這位母親的話,瑪雅博士說:「我忽然覺得,就算這位小女孩是我節目的唯一觀眾,那也完全值得。看完節目她會知道,那不是她的錯,她更不是唯一經歷過這些事的小孩。」 能從孩子的視角與心理需求來說故事、聽故事,這些節目才真的對孩童們有益。瑪雅博士提醒兒少節目製作人的理想性:「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告訴他們其實他們大有可為,提高孩子們對自己的認同。節目能夠短小簡單、詼諧愉快、富教育性,但絕對要協助孩子們找到內在的力量,替他們說出自己有口難言的話。」 在台灣,同樣不乏這類的兒少悲劇,例如新北市日前有位8歲男童被生母凌虐致死,又如年輕女作家因走不過未成年時的性侵而輕生,皆為不幸的案例。看來我國在教育內容與兒少節目製播上,應該借鑑歐洲的寶貴經驗,協助台灣的下一代樂觀進取,即使不小心跌倒了,也要鼓起勇氣好好站起來,相信自己是重要而有能力的人! ▲ 公視總經理曹文傑代表公視致贈瑪雅博士禮物 ▲ 兒少培力工作坊大合照 新聞聯絡人: 黃聿清 0928122922 kirsten0624@gmail.com 蒲彥光 0955169306 brianpwu@mail.mcut.edu.tw 陳珮云 02-8663-3062 peggy25yun@gmail.com

相關工作項目: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