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孩子看什麼樣的電視內容?

文/陳亭妘(本會專案企劃)

過幾天就是兒童節了,這個專屬於國家未來棟樑的日子,孩子們的開心固然重要,但是或許也在提醒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孩子們的情況;尤其是每天所接觸的大眾媒體,在對孩子們的身心與智識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近年來許多研究中發現,兒童是收看電視族群中最主要的客群,但是我們這些「大人」們,您真的有在關心您的孩子,在節目中接收到的是甚麼樣的資訊嗎?

辦理優質兒童暨青少年節目評鑑,一向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主要業務之一,在這一項已經有十七年歷史的工作中,我們也觀察到不少兒童電視節目的現狀,也時常在活動中透過與孩童的接觸,了解到孩童對於兒少節目的期待。
我們希望孩子是地球公民,能從台灣出發、心懷世界。正因如此,台灣自製的兒童節目更是扮演關鍵角色,這些節目才更能站在台灣本土角度帶領孩子認識世界,由內向外看到整個地球。但現實情況卻是,孩子能隨口說出的幾乎都是國外「進口」節目,雖然國外節目不乏優質內容,但卻較無法帶領孩童形塑在地認同和情懷,進而以此為觀點放眼世界。
從實務面來看,我們常聽到在第一線努力的兒少節目製作人表示,自製節目的刺激性、衝擊性都贏不過國外購置的卡通片,而且經費壓力大,相當難為,這道出了製作人的無奈。但不論在哪個國家,本土自製兒童節目都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而這部分需要產、官、學及所有閱聽眾的共同正視。

根據我們過去的觀察,台灣兒少節目有兩大問題:第一,台灣兒童缺少屬於我國的本土文化節目,反而被外國進口節目持續餵養。正因如此,我們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仍持續推動「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評選」的獎勵活動,希望藉此獎項,讓更多優秀節目被看見,鼓勵第一線的兒少節目製作團隊持續前進,同時也希望喚醒電視業者製作本土兒少節目的熱情,也讓更多優秀節目被看見。

第二,台灣兒童節目類型過於單一。在「量」的部分,因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NCC」)的政策,各家電視台必須製作一定比例的本土兒少節目,如:中視、華視、台視、靖天電視台等,加上原有自製兒少節目的電視台也大幅提升了製播的數量,如:大愛電視台、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三立電視台等。最明顯的感受便是於去年度媒觀在「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評選」活動中,收件比率整整提升了將近百分之十的數量。

台灣兒少節目的「量」看似有顯著增加,但關乎內容的「質」亦是如此嗎?就筆者觀察,現今兒童節目(0至12歲)內容多著重推廣品德教育及科普知識,其他像是鄉土文化或多元議題等內容,通常是直至青少年節目(12至18歲)才會出現。事實上,綜觀國外的兒童節目內容,通常含括多元議題,反觀台灣,內容偏單一化,這可能與台灣社會過度著重保護兒童思想有關,不少製作人無奈表示,由於擔憂引起輿論批評,甚至影響收視率,因而不得不對兒童節目內容有所設限。

可喜的是,這幾年青少年節目的內容也開始有令人驚豔之處。去年度公共電視台製作的「青春發言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中提及許多重要社會議題,如:婚姻平權、性議題……等,讓青少年有機會發聲並與各界專家對話,深化思考。雖然節目因為內容敏感,引發各界不同討論,但仍然不減公共電視台對製作本土兒少節目的用心與投入。未來我們期待兒童節目亦能有更多元的內容,這應該是我們值得努力的方向。

兒童電視節目不應只具備休閒功能,更應該具備教育功能;不論是品格養成、知識傳遞、文化傳承、自我探索、現代公民文化的形塑……等內容,透過電視節目可以讓孩子認識自我,並探索自我生命歷程與世界。當然,本土自製節目與外購節目本就沒有高低之分,只是若從孩子自身生活出發,自製節目富含的寓教於樂及鄉土知識,一定比國外進口卡通要來得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也更能貼近這塊土地。

欣慰的是,目前許多本土兒童節目製作團隊與人才,非常戮力艱苦地站在第一線,目的就是想為台灣的孩子,創製更多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這也正是我們必須給予支持的原因。

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
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

 

(本文亦刊載於風傳媒專欄:台灣媒觀》我們給孩子看什麼樣的電視內容?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