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立報]一人通訊社 張桂越為新聞而活

有人或許25歲就當上電視台主播,卻很少有記者50歲還活得那麼精采。資深記者張桂越是這樣一個新聞工作者,她說當記者最快樂的事,就是能夠一輩子在新聞現場。1999年,她離開求學與工作7年的英國,前往被世人忽略的馬其頓成立台灣史上第一個電視通訊社,以台灣觀點拍攝世界。

【記者黃依歆台北報導】去年,張桂越赴非洲完成了一系列探討當地人文生態的紀錄片,每條專題5至8分鐘,精煉深入,蘊藏獨特風格,創新報導的格局。不知道花了多少錢,攝影、撰稿、配音全都自己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電視台的侷限與欠缺創意,使得她的作品難以登上舞台。今日,她依舊活躍,問她作為獨立媒體人的條件是什麼?她說,只是要不要做而已。

非洲獨行 尋獵新聞

去年3月,長期關注國際新聞的張桂越得知北非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兒子要來台灣參訪,憑著敏銳的新聞嗅覺,她感受到利比亞即將與台灣有所關聯。她抓住此新聞點,著手調查利比亞、蒐集資料,計畫展開採訪。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有舞台,張桂越開始打電話向各電視台推銷自己的腹案,期間遭到不少拒絕。她提到自己與電視台周旋時,方法是不斷的談,且「一點一滴建立起信用」。但當許多主流電視台以可笑的理由回絕,或是因工作態度問題讓張桂越「奇蒙子」不好時,爽朗耿直的她往往不再眷戀合作的機會。

就這樣,張桂越只拿了兩家電視台的資金,約20萬元上了飛機。因為只有從台北轉兩站到查德的班次,從伊索比亞入境查德之後,才發現到利比亞還需橫跨沙漠。在高溫40度以上的當地,張桂越發現查德有20萬難民是從蘇丹達佛省(Dafur)逃過來的,這不失為一個好題材,當時駐外官員都勸她不要去拍那麼偏僻的地方,表示達佛省很危險,但她卻不放棄。某天,她誤打誤撞在當地碰到法國駐查德大使,以前也曾派駐台灣,她得知到達佛省沒有想像中困難,搭乘小飛機就可以到。

只要去做 就會有幸運

張桂越說,一踏出去就是新的世界,最棒的是不知道有麼在前方等著的感覺,她體悟很深的概念是「只要去做就會有幸運」。她的小幸運在非洲不斷降臨,帶來驚喜與回饋;像到物資欠缺的達佛省當天,竟剛好碰上有紅十字會在發餉。有人問她為何願意一輩子在線上,她說就是因為有那麼多的學習、滋潤,就像到深海探險般多彩多姿。

她稱自己從來不知道自己會作出什麼,也不事先為片子撰寫劇本,她知道這個地方有東西拍,就這麼來了,按照事實與情勢,說出一地的故事。張桂越的作品著力深入,只有簡潔的剪接、配樂;和她獨樹一格,不似主流記者拘謹、紀錄片配音死板的旁白。這也是她第一次自己扛起攝影機,決定要怎麼炒出一道菜;她說,鏡頭是一枝筆,有時候,就讓畫面自己說話,無須多做說明。

身處沙漠仍有天使相助

達佛省的種族複雜,包括黑人、統治蘇丹政府的阿拉伯人,以及一批反抗軍組織,當地的難民逃到查德來,多數是為了躲避後者的屠殺劫掠。她觀察聯合國難民組織(UNHCR)的工作,巧遇父母親尚不知道自己在非洲的日本志工Yokyo,她在當地負責報到與協助,被張桂越稱為「沙漠天使」。當地的難民營已老舊,帳篷從白色變成了灰黃,第一批的難民已經住了3年,新的難民還不斷湧入。學校沒有課桌椅,高中以後就沒課可上。

當地人平均壽命為46歲,市容貧窮落後。台灣派駐的農耕隊在那裡運作良好,協助當地農業甚多。「那裡沒有籬笆,是個大草原。」張桂越說,人幫助人的心態不該只侷限在目的性,關懷也不該只靠邦交,因為外交而派駐的農耕隊來來去去,欠缺關懷人的終極本質。

非專業也有獨特風味

自信、批判,張桂越的片子裡有觀點,卻也因團隊精簡,將訪問者、翻譯者對話拍入,以及收錄拍攝者大叫「不要再過來了,已經拍得很清楚」的片段。這些紀錄或許因成本問題呈現製作的「非專業」,卻也令人耳目一新。

「專業」主流媒體的報導有熟悉的格式,但只有一種格式,張桂越從電視專題中找到創新格式的典範,從一個個幾分鐘、主題各別精練、畫面敘事的短片中,找到一雙由台灣看國際新聞的發亮眼睛。不管作品是否被接受,重要的是不懈的熱情,她稱對電視台的態度已經習慣,就像張桂越總堅定地說:「真正能幫助自己的人是自己。」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