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一個巴掌拍不響

三立「大話新聞」播出「改革為台灣,專訪陳總統」節目引發外界諸多批評,有人不滿阿扁在節目中胡言亂語,也有人認為總統又在操控媒體。雖然主持人鄭弘儀表示,此次訪問「沒有置入性行銷」的成分,不過,媒改社等團體批評總統對施政的闡述「應以公開記者會的形式為之,面對各種媒體的詢問,並以重大國家政策為主題,不宜以接受特定單一媒體專訪的方式進行。」事實上,很少有政治人物不想影響媒體,只不過方式不同。過去大多是直接的「暴力」控制,採取包括封館、抓人、查禁、限制經營者資格等等的手段箝制媒體言論,然而,隨著社會民主化,這種操作手段逐漸少見,不過,即使現今政客無法直接「控制」媒體,但仍會想出各種「影響」的手段,而「錢」就是一種非暴力卻又能有效操控媒體的手法。

這種手法在國民黨時期便經常可見,不論是製播節目、購買節目都早己是幾十年前就已經司空見慣的操作方式,這方面,在民進黨和國民黨並沒有什麼不同,仍然透過同樣的方式操控傳媒運作,相較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新聞局曾經宣示明年會停止相置入性行銷相關預算,不過,卻未見各級政府表態願意放手。

事實上,包括執政者在內的各種政客,本來就是該接受人民的檢驗、媒體的批評,然而,這種透過經濟交易宣導政令的手法,卻是讓政客躲在媒體的合理保護傘下,民眾聽到的只是篩選過的資訊難以直接檢驗,而媒體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更難期待發揮監督、批評之職。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政治力得以操控媒體有時和媒體的自我撤守有關,在資本競爭的社會中,媒體需要龐大的資金,對政治力卸甲的情形越容易發生。

道理很簡單,商業競爭,利潤考量,任何能增加收入的機會,商業媒體往往不會放過,再加上台灣市場小、媒體多,廣告有限、生存不易,一但需要資金加持商業利潤,很容易就無法把持,即使「監督政府是媒體天職」的高貴口號也會急忙地拋在一旁。也因此,我們就會看見許許\\多多媒體,高舉正義大旗,邊罵政府打壓新聞自由、置入性行銷,但卻又爭相恐後地競爭政府及政黨的標案,把新聞版面與時段拱手交在政客的手裡,真不曉得那些平日疾言厲色的媒體人,如何能忍受媒體自身的墯落行為?!是不是也該回過身來批評自己所處的媒體呢?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