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活動紀錄】公投了,就性平了嗎?談媒體中的性別議題

年底大選將至,在「公投綁大選」的情況下,公投議案中「愛家公投」三案與「婚姻平權公投」兩案,兩方陣營不僅各自拉票,宣傳理念,也在同志婚姻與性平教育的議題上,在社群媒體掀起一波論戰,也伴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謠言。另一方面,即便許多團體多年的倡議,在新聞版面甚至影視作品中,仍可看見許多刻板化與負面再現性別的例子。因此媒觀在11月3日舉辦「新聞黑白切:公投了,就性平了嗎?談媒體中的性別議題」活動,邀請政大傳播學院的方念萱老師,以及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張明旭(小風)一同參與討論媒體中的性別議題。

一開場,張明旭以日前針對新聞媒體與網路流傳的「同志十大不實資訊」招開的記者會為例,指出目前遇到的第一大問題是針對教科書內容的謠言。譬如說小學三年級教使用保險套、小學四年級教自慰、小學五年級教多人性交。實際上查證課本根本沒有這樣的內容,或是內容被刻意曲解。教育部也因此出面澄清。但這樣的資訊仍舊不停的在傳散,甚至支持愛家公投的雲林縣議員參選人王又民還在競選文宣中直接主張「反不當課綱入侵雲林」,足見這類不實資訊的影響力。


張明旭指出目前教科書中有許多性平教育內容的謠言。

另一方面,張明旭提到部分家長團體曾指控國中健康教育課本中,男女性器官圖示的繪製過於猥褻。他在活動現場比較抗議前後兩版的圖示,在經過抗議後,教科書的呈現方式明顯跟著改變,將男女性器官改以孩童的性徵呈現並模糊化處理。他認為這樣的改變將使正處於發育階段的國中生,更難藉由課本內容了解自己的身體。

此外,長期媒體上仍存在著對於同志和性別相關議題的汙名,例如部分情殺事件和毒品性愛派對,時常會在報導中強調以及連結到同志身分。而對於愛滋相關的報導更有許多缺乏查證,衛教資訊的謠言。最後,張明旭也以動畫《哥布林殺手》為例,強調歧視和仇恨言論不僅僅存在於傳統的新聞媒體。從網上動畫影片的彈幕留言可以看到許多鼓吹對女性和同志的仇恨言論,許多人把對女性的性侵視為自然且女性會開心的事。他強調看動畫的人大多為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會導致社會仇恨的加強和複製。

方念萱老師呼應了張明旭的分享,他表示媒體裡面的性別再現問題非常多。但方念萱也問到,我們可以從什麼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就當前媒體中的性別問題,方念萱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國外專家來台的建議和指引指出,現行媒體中的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問題,沒辦法從現有制度和透過媒體自律有效處理,成為一大問題。

方念萱提到,NCC「廣電媒體製播涉及性別相關內容指導原則」大概是目前最具體的相關規範,但他以自己多年擔任NCC性平專案小組委員的經驗指出,雖然NCC的裁處對媒體來說有很大的作用,但近年來實際成案的數量並不多。不過方念萱也強調,加強媒體自律仍然是很重要的環節。

方念萱提到過去參與「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法會議中,同志諮詢熱線成員喀飛的發言,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提醒,除了抑制歧視同志的內容,對同志來說「被看見」是很重要的事。方念萱以過去到電視台內部播映司改會為「長髮警察」葉繼文製作的影片時的反應為例。當時電視台的主管雖然強烈的表達願意播放這樣的內容,卻像是在這之前從來沒有聽過這件事。顯見即便從事傳播工作的人,也很少跨出自己的舒適圈,看見不同的事物。


方念萱以過去到電視台內部播映司改會為「長髮警察」葉繼文製作的影片時的反應為例。當時電視台的主管雖然強烈的表達願意播放這樣的內容,卻像是在這之前從來沒有聽過這件事。顯見即便從事傳播工作的人,也很少跨出自己的舒適圈,看見不同的事物。

事實上,媒體的社會腳本跟這個社會人們對於性別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方念萱提到過去在新聞局開會,他質疑某個廣播電台規定女性員工要著絲襪塗口紅上班的規範。但當時提出質疑時,在座的官員的回應竟然是,「是不是因為方老師你也不塗口紅?」。而這樣對性別的認知,也會反映在媒體內容之中。從這個方向來說,很多人認為三立八點檔中出現了女女或男男戀的情節,是一個轉折點。但方念萱指出,我們從相關議題的討論可以看到他並非沒有意義的,但這樣的情節是一個商業的操作,不必然代表著一種改變。

一方面從勞動條件的角度,我們知道電視節目編劇對內容有很大的影響,但事實上台灣編劇的勞動情境非常糟糕。因此在極度被剝削,勞動環境糟糕的情況下。要求內容的提升和改變,是緣木求魚。另一方面,從過去研究討論媒體中,性暴力新聞為例,新聞呈現方式與各國不同的媒體制度以及內容呈現的文化框架有很大的影響。最後方念萱表示,一部份這是習慣問題,需要從教育做起;此外,《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也提到以創新的方式來達成,這需要大家來集思廣益。

問答時間

問:不只是跟著媒體的自律規範,怎麼樣的方式能讓性別平權更好?

答:

方念萱:很多年前在撰寫「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時提到,媒體工作者勞動情況越惡劣,性別問題要翻身會越困難。因為媒體工作者面對著很短的時間要完成工作,以及點閱、收視率的壓力。即便媒體裡面的工作者有學習和改變的動力,但他的工作條件卻很難讓他做到。即便社會千夫所指下,他們還是有很大的壓力要改變。但他們同樣在有限資源下,面對著點閱、收視率以及長官的壓力。在這個環境下,有樣學樣很自然,所以我過去建議可以多宣傳優良的內容NCC,讓優良的內容可以被仿效。另外,我自己會寫信鼓勵製播好內容的工作者,讓他們知道自己跟其他不好的不一樣。

張明旭:我覺得另一個重點是如何重建專業性。這除了勞動環境外,也包含主管的認知。我有朋友在媒體工作曾經提到,因為主管的反同立場,所以同志權益倡議的新聞他不會報。另外就是可能新聞內容寫得很好,但標題被改得很聳動。這也是我們期待第三方組織可以去做,能透過監督的力量改變這樣的情況。


問:以新聞實務工作者的角色來說,怎麼處理同志遊行中很裸露的打扮?

答:

張明旭:以我參加同志遊行的經驗,裸露打扮仍是少數。但在遊行中不管是穿著裸露的人,還是「包緊緊」的人,實際上都是在主張議題。所以就順其自然地拍。事實上,如果大家在遊行中都包緊緊的,會不會還是被找問題作文章?還是會。從今年的遊行我發現,穿著裸露的人的比例真的減少了,大家有點自我審查。另一方面,從媒體工作者的角度,報導的目的是什麼?報導是不是可以忠實呈現是重點?我覺得很重要。

方念萱:我從新聞記者的專業來說,我相信新聞工作者這樣的自問,不只是出現在同志遊行。如果是攝影專題或是紀錄片,他可以花很多篇幅來做。但是如果只是一張配圖的報導,就很容易被別人擷取運用。這事實上是我們的媒體平台,有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去深入處理不同的議題。我們可不可以跟拍一天?而不是只在同志遊行那天去拍同志。但我並不覺得在同志遊行當天去拍有什麼問題,同志遊行本身是一個表演,他的穿著打扮是因為「我們有話要說」。


問:在跟不想談這個議題的人溝通時,要怎麼把這些訊息傳出去?

答:

張明旭:在對話的時候,我都會強調一個前提,就是要怎麼製造「共感」。我舉我家的例子,我家是深藍,我參加社運家人會說,你好好過你的生活,不要去參加那麼亂的活動。以性平教育的例子來說,我問我媽你活到現在有沒有好好看自己的身體?你愛自己嗎?我媽跟我說他小學六年級月經就來了,但他們當時,健康教育的課程是到了國中才有,家人也拒絕談,所以他會覺得自己很髒。我就跟他討論,從自己的經驗,會不會覺得性別教育要在更早的階段教。我們可以從共同的經驗出發。

方念萱:我覺得共感的前提是先了解對方的處境。但對於媒體表現來說,我過去當過公視的董事,很多董事其實不瞭解媒體內容生產的過程。我想說的是媒體工作真的是一個專業,我們需要透過媒體素養教育,讓大家更了解媒體內容,資訊的產製過程。這樣,我們從產製的流程就可以了解到某些資訊的來源會是有疑慮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