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申訴媒體,真的只是打嘴砲?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

上週媒觀網站正式改版上線,其中我們將「媒體申訴」這一個項目進行再次改版,希望能更加簡化申訴流程與便利性。然而,為何我們要讓申訴的過程更加便利?想當然爾的答案就是媒觀鼓勵大眾去申訴媒體,確實,這是答案之一,只是,這樣的答案絕對不是全貌。

如果要說,為何我們要鼓勵民眾申訴媒體,其中一個答案一定是:媒體需要大眾的公民參與,在公民的共同監督下,媒體才會更好,正如同我們的政府需要我們的監督一般,這樣的答案絕對是無庸置疑。只是,要看到問題與答案的全貌,就必須要從公民監督媒體與媒體自律的歷史來看起了。


本會2000年11月 媒體觀察第三期

媒體改革18年,亂象果真無解?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

媒觀改版的新網站在這星期上線,因為新網站的關係,辦公室的同仁便把過去媒觀所出版的刊物順道整理一番,在整理的過程中,除了驚覺媒觀將邁向第18個年頭外,也意外發現一些令人玩味的文獻與資料。

2000年時,媒觀的第一份刊物「媒體觀察」記載了當時的媒體觀察報告,其內容從當時的環球電視台經營權之爭出發,點出了台灣媒體問題,其問題大致上是:媒體受到各種不同的政治與財團力量介入,其中黑道亦把持媒體,但政府卻沒有任何作為,不過,這裡也須提醒,政府介入恐會傷害言論自由,因此,當時的報告建議成立類似像美國FCC的機構,作為媒體事務的監理機構。在刊物的內容中也提到,記者專業性不足導致新聞品質低下,另一方面,媒體自律在現在(2000年)看來是遙不可及的高調,猶如請鬼取藥方,但此為新聞倫理的最基本的環節。然而,現在的媒體這一點都做不到,如同感染了「免疫系統失調症候群」。

阮國非之死,我們看到了甚麼媒體困境?

   阮文雄神父為圖左,圖右為正在為直播越南籍神父。

文/王怡蓁(本會專案企劃)

28日晚間,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簡稱媒觀)在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舉辦了「子彈、警察與移工:移工人權在哪裡?」座談,現場由媒觀公共事務長林福岳主持,並邀請了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政策部研究員陳秀蓮、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記者許詩愷、獨立評論在天下執行主編廖雲章、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理事蕭仁豪與會。媒體、警察與移工團體齊聚一堂,就不同的面向探討阮國非事件在媒體上的呈現。而在台灣耕耘三十多年的越南籍神父阮文雄與另一名越南籍神父也到場,除了分享想法,神父也在現場以越南語直播,讓越南網友們可以一起參與。

別忽略你的力量─為什麼要監督媒體?

文/陳珮云(本會專案企劃)

相信大家經常在看到媒體「又」報導「腦殘」新聞時,忍不住會分享給親朋好友笑一笑,網路轉載更常有「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嘲諷。但大家真的知道新聞媒體爛在哪裡嗎?自己又為什麼會對這些新聞內容感到生氣呢?

由於網路媒體尚未有自律規範,因此,年初媒觀成立新聞大抓漏臉書社團,希望能集結群眾力量,蒐集新聞案例並增加討論,發揮他律力量。社團經營至今,想和各位分享一點心得。

媒體監督不分領域 人人有責

我們在推廣媒體監督時,民眾常表示,碰到不好的新聞內容就拒絕收看或私下罵罵,若要談到主動監督,反而不知該從何著手。事實上,正因為新聞媒體報導內容包山包海,更需要不同專業領域、族群乃至於不同興趣的人共同加入。

給新任閣揆賴清德的媒體改革建言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

這一周最洗版的新聞應該屬台南市長賴清德接任閣揆的新聞了,筆者作為媒改團體的一員,雖然沒辦法像謝龍介議員「一生監督你一個」式的瘋狂追隨,但還是有些想法跟期許想跟賴院長交換意見。

首先,筆者要提的第一件事情,賴院長一定還記得,您擔任立法委員時期,曾經針對當時執政的馬政府提出批判,認為他們花大筆鈔票買新聞宣傳政績,後來更提出證據踢爆當時陸委會主委賴幸媛銷毀置入性行銷公文,並反對政府帶頭買新聞。隨著預算法的修訂後,您也把這項精神落實於台南市市政。從這些事例當中,賴院長一定深知政府帶頭買新聞對新聞自由的傷害為何,但,賴院長或許不清楚將來所要領導的行政院各部會,有些部門無視於預算法約制,仍然持續帶頭買新聞。

促進多元為先,管理壟斷為輔─反壟斷法該如何修

文/鄭人豪

我們在兩週前的專欄文章中討論了媒體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以下簡稱:「媒多法」)的相關議題,而這禮拜五(1日)媒觀與媒改社共同舉辦了「『媒體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座談會」。這場座談由媒觀董事長賴鼎銘主持,邀集了媒觀公共事務長林福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媒體改造學社理事長馮建三、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召集人葉大華以及媒體改造學社常務理事羅世宏等與談人與會,就媒多法草案所引起的相關討論,與社會各界及媒體進行對話。

被集體忽略的兒少傳播權

文/陳亭妘、陳珮云

兒童及少年在成長環境中汲取養分,透過這些養分進行自我探索、獨立思考,並建構自身之知識系統及對世界的認知,更進一步積極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發表意見。而成長環境除了學校教育與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外,最常被忽略的是----「媒體」。

到底台灣的兒少在傳播權上的保障現況如何呢?筆者於本週三(8/23)參與台少盟所主辦的「第二屆轉大人高峰會」,也針對台灣兒少節目,及媒體素養教育問題提出報告,這份報告除了是一份兒少傳播權問題的摘要之外,也是筆者在媒觀推動工作成果與心得。

反媒體壟斷法草案,真的一無可取嗎?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
通傳會在7月12日公布了「媒體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以下簡稱:「媒多法」),同時也在同月的31日舉辦第一場公聽會,從該法案一推出後,到公聽會現場,社會各界對這一部法案似乎砲聲隆隆,批評大於讚許,旁人觀之似乎也不禁起疑,這部法案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不要被騙了!普遍級的節目不一定是兒童節目

文/陳亭妘(本會專案企劃)

炎炎暑期到來,孩子們最常接觸的娛樂便是五花八門電視節目,這些電視節目將帶給身心發展未臻成熟且學習力強的兒童及青少年深遠的影響。德國慕尼黑雙年影展主席馬雅歌慈博士的研究指出:「孩子會在媒體中找尋與自我相似的形象角色,透過角色認識自我並產生自我認同,同時尋找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但是在成千上萬的電視節目中,孩子又該如何選擇,才能避免受到不良節目的傷害?

目前台灣的電視分級制度共有五個級別,而兒童收視的節目則僅用一個闔家觀賞的普遍級概括,然而所有普遍級的節目真的都適合兒童收視嗎?這模糊的界線真的可以保障孩童健全成長的權益嗎?許多國家在制定電視節目分級時就已考量不同年齡層兒少身心發展需要,故此分級制度較為細緻,各年齡層兒少擁有專屬的分級標章,如: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等,反觀台灣的分級制度相對較為粗糙且定義較模糊。

國片沒人看,真的沒市場?

文/鄭人豪

7月22日晚上,媒觀在閱樂書店舉辦了「媒觀講堂-國片真的沒市場?從製作端談國片市場性」講座。這次的講座主題定調在對於國片市場價值的重新檢視和思考。我們也邀請了有著豐富影視製作經驗,「植劇場」的發起人王小棣導演,以及《通靈少女》的重要推手,長期參與跨國影視製作合作的公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一同來討論這個問題,並由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的郭力昕老師擔綱主持。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