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3.【影視類】一百年後的我,你好嗎?

9-12歲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台

製作人: 郭菀玲、廖怡欣、張吾青

節目團隊專訪—《一百年後的我,你好嗎?》一場與兒童進行對話的省思旅裎

–由志工記者 賴采翎 報導

在「2022台灣國際兒童影展」作為第十屆影展特別企劃而製作的《一百年後的我,你好嗎?》是一部動畫紀錄片,「將舊有的歷史內容再製並賦予它新生命、給它新的詮釋」,郭菀玲監製希望可以製作一個能突顯台灣孩童共同生活經驗的影片。作為一部兒童影展中的特別企劃,《一百年後的我,你好嗎?》在片長10分鐘的時間裡,導演張吾青巧妙地融合兒童訪談內容與畫作、日治時期明信片數位影像,以及國家電影中心的典藏史料影片,透過媒材的融合製作出這個作品,希望能讓台灣的孩子在影片中看到台灣的景色,並在其中找到自我認同。

天馬行空、充滿想像與傳奇幻想的兒童片或許很有趣,但距離現實太過遙遠,無法呼應孩子生活時空的環境,而《一百年後的我,你好嗎?》融合動畫、文獻史料、兒童畫作等元素,在不同媒材的結合上,張吾青導演運用「視覺」與「敘述」兩種方式穿插執行,像是在視覺上,動畫中的男孩與紀錄片中的男孩重疊進行跳轉;在敘述方面,導演將小朋友所討論的內容和對世界的想像的創作動畫化,藉由這兩種方式讓畫面能夠和諧流暢地切換。即便是寫實的紀錄片,與天馬行空的卡通動畫結合後,也能成為一個生動有趣,且具有歷史意義的短片。

該影片大部分是在闡述過去至未來的變化,短片以一百年作為一段明確區分出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單位,讓三者的時間區段更加鮮明,再以兩兩之間的對比,來具體化那些孩童對未來的想像。張吾青導演表示,在設計這樣的時間區段時,對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彼此之間的想像是非線性的關係:過去之於現在、現在之於未來,甚至是過去之於未來。如此跳耀的設計是希望大家在觀賞過後能對未來有更多的思考與發想,學習歷史除了能了解過去,更是為了要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因為現在的每分每秒都將成為過去,可以改變的正是那些即將成為現在的未來。

為了能夠貼近兒童的心聲,該影片製作團隊訂定了兒童訪問的目標,並成立工作坊直接與兒童進行對話。工作坊的執行方式是以不同年齡層分別訪問與進行訪後創作,訪談過後發現,低年級小朋友所說的內容較天馬行空,而高年級的孩子則是會提出更具體縝密的建設性意見。不論是因為無所畏懼,而突破框架思考的低年級孩童,還是因為自行設置限制條件而提出可執行之具體方案的高年級孩童,都成功表達孩童自己內心的想法。

《一百年後的我,你好嗎?》想讓孩童去思考在變化萬千、資訊流通無國界、科技發展飛快的現代社會,什麼才是對人類、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什麼是需要傳承的?哪些又是需要改變的?製作團隊希望透過這部短片使大人自然地與小孩探討議題,讓大家知道——其實小孩並非什麼都不懂,他們是用世上最純粹、最真摯的眼光看世界,看似天馬行空的話語,卻能句句擊中人心,引發人們對當前社會議題的省思。藉由這部影片與孩子對話,讓孩子的聲音得到重視,讓孩子的想法能夠被肯定、被看見。

 

節目簡介

《一百年後的我,你好嗎?》以100年前的台灣是什麼樣為開端,想像100年後的自己和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能活100年,想對那時候的自己說什麼呢?影片為第十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特別企劃,結合歷史影音資料、兒童訪談與繪畫作品,架構出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在童言童語回顧過去、思考未來各種可能性的同時,也讓人不經意發現,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