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4.【影視類】青春發言人

13-15歲, 16-18歲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台

製作人: 賴彥如

節目團隊專訪—聽見臺灣少年的煩惱,勇敢挑戰社會迷思

–由志工記者 王秝晨 報導

在資訊速食、短影音盛行的世代,公視節目《青春發言人》反其道而行,希望透過深度討論,刺激青少年思考。節目團隊長期深入校園,聆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再藉著影音專題策展,成為青少年對社會的傳聲筒。製作人賴彥如表示,青少年族群是能夠獨立思考的個體,應該要「直接」和他們討論有爭議的事,如果避而不談,問題將一直存在,雖然節目製作過程也曾收到許多指教,但《青春發言人》至少往前跨出第一步。

該節目主題包羅萬象,包含新穎的BL同人、饒舌次文化,甚至是自殺等爭議話題。節目邀請青少年和大家分享想法,而為了讓節目真實呈現,企編要和受訪者建立互信關係,盡力將青少年的想法完整地傳遞給觀眾。現在年輕人講求「Real」,從節目中一來一往的對話,能感受出受訪者真誠地交流,即便是較不被大眾公開討論的議題,他們也表現得絲毫不扭捏,也因此節目能在網路上獲得廣大迴響。

讓青少年獨立思考,提供他們發聲管道是《青春發言人》團隊的目標。製作團隊2021年發現青少年自殺率連年攀升,決定討論此議題。與傳播委員、心理專家討論數次後,發佈了「小路的選擇」這個影音專題,希望和大家探討此議題,並幫助大眾釐清想法。製作過程中,製作團隊承接許多擔憂,但賴彥如認為:「挑戰社會價值觀是我們的信念,我們有做好心理準備,批評與指教是我們想挑戰的,而這些擔心應該要有人承擔。」在Youtube播出後,團隊收到許多回饋,感謝他們願意製作這樣的專題,將憂鬱者的經歷感受呈現出來,能感動到同樣的族群,讓大眾多一份理解與包容,完成當初受訪者想幫助他人的初衷。

從2016年製作節目至今,已過了七個年頭,隨著時代發展,節目宣傳方式也不斷地調整。賴彥如擔心大眾愈來愈偏好娛樂性事物,或者是像懶人包,能快速獲得答案,這對講求深度的《青春發言人》而言並不樂觀。不過,這是危機也可能是轉機,節目近來就嘗試利用IG的reels宣傳,吸引大家觀看節目。該節目最大的願景是希望臺灣所有的青少年有想要討論的事情、有困擾時,會想到《青春發言人》,這個兒少節目非常樂意提供他們發聲的機會。

節目簡介

節目製作以豐富、多元的影像形式,和青少年探討他們的生活、以及各種社會議題,如:性教育、能源問題、青少年次文化等。節目透過對談、人物採訪、微型紀錄片、調查等各種方式,傳達青少年想法與意見、培養青少年思辨能力。響應現今青少年吸收資訊趨勢,節目推播轉型,透過社群媒體,臉書、Youtube及IG帳號播放,在以集錦方式於電視播出。

青春發言人臉書粉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