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47.【影視類】青春發言人

13-15歲, 16-18歲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台

製作人: 賴彥如

節目團隊專訪—這個節目不只是個「節目」:它是一個平台,匯集青少年內心的多重宇宙

–由志工記者 饒辰書 報導

青春經常被緬懷,因為多數人都認同13-18歲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可是這個社會卻鮮少真正理解青少年,甚至直接被貼上「難搞」標籤。《青春發言人》第五季製作人鄭淑麗說,為了讓青少年的心聲、生活瓶頸被社會聽見,同時也引領他們接上社會脈動,《青春發言人》透過與KOL合作、路上街訪、邀請青年現身說法等方式,承載一代代青少年的生活面貌。鄭淑麗希望青年透過節目,學習用更多元的視角理解一件事,也因而更瞭解自己。

 

《青春發言人》雖然是公共電視製播的節目,但鄭淑麗定位它是「網路原生節目」,因為當今的年輕世代早已從有線電視轉向網路收視,因此《青春發言人》往往都先在網路上播出,隨後才會排入公視頻道。鄭淑麗認為,雖然被稱作一個「節目」,但它更像是跨媒體「平台」,因為除了在YouTube播出影像作品外,它們也會在FB、IG上策劃其他的圖文專題,以更快速地處理一些當下發生的時事議題。

 

細究《青春發言人》的題目會發現,他們經常觸碰社會上的「禁忌話題」,比如性行為、性暴力、毒品、自殺自傷等,鄭淑麗指出,這些其實都是青年每天實際遇到的難題,也是體制內教育可能沒碰觸到的斷層,因此我們不會因為擔心踩到線而不去做,也謝謝公視高層的支持。不過,鄭淑麗也解釋,為了降低觸碰敏感議題造成的副作用,製作前會先諮詢青少年、輔導老師的意見,並在製作完成後,先蒐集他們的回饋做進一步修正,接著才會對外播出。

 

自2016年以來,《青春發言人》從致力讓青少年發聲,到了近年開始讓他們「參與節目製作」,像是輔導他們自拍高中職生的生活,或是給他們1年的時間自己拍攝記錄片。鄭淑麗表示,若總是由製作單位主導節目,往往難以平衡城鄉、教育等落差,因此開始放手由青少年主導節目,他們可以更大膽地突破社會既有的框架,同時節目也能更顧慮到不同背景的青少年。

 

雖然節目廣受好評,不過《青春發言人》仍遭遇一些困境,鄭淑麗就點出,其中一個是節目觀眾會隨年齡增長而流失,加上他們也不方便使用TikTok、小紅書等時下青少年聚集的社群平台,於是必須更努力才能觸及、開發新的觀眾。但不論如何,鄭淑麗強調,只要看到有人因為這個節目而得到力量、問題得到解答,就是這個節目最大的價值,就值得繼續做下去。

節目簡介

節目製作以豐富、多元的影像形式,和青少年探討他們的生活、以及各種社會議題。節目透過對談、人物採訪、微型紀錄片、調查等各種方式,傳達青少年想法與意見、培養青少年思辨能力。

青春發言人臉書粉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