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找到優質節目

為鼓勵電視業者提升節目製播品質、提供兒少更好的觀看節目環境,同時也有鑑於台灣兒少缺乏豐富的本土影視節目,本會自民國90年起自發性地辦理「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評選」,針對每年最新製播超過4集或一個月的兒少節目,由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家長、兒少閱聽眾、NGO組織⋯⋯等領域的評審小組共同進行評選作業,並針對年度最優秀之「五星獎」節目進行表揚、介紹與推薦。您可以在這裡認識並挑選適當節目,下載專屬節目表參考。

巷弄裡的吉光片羽

16-18歲 | 5顆星 | 製作人:羅亦娌、黃介筠
客家電視台 (2021) ‧ 2021 第21屆

節目團隊專訪—透過素人導演的鏡頭來關心議題

–由志工記者 嚴子晴 報導

水電行、麵攤、理髮廳的三色旋轉燈,以及貼滿了寫著大大的「售」的房屋廣告,濃濃的台式風格,彷彿每個人家裡走出來的路口都有這麼一條街道,不過以上的場景並不是在台灣的某條路上,而是在客家電視台所製作的《巷弄裡的吉光片羽》中的節目場景。在這裡,每集節目都會播放由素人導演拍攝的紀錄片,並邀請相關人物到節目現場進行分享。

「我們想透過一群從來沒有拿過攝影機的人,透過他們的眼睛來關心議題。」製作人羅亦娌談到節目最重要的核心關懷,在於介紹臺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以外,也希望從有別於專家學者的看法,從跟坐在電視機前的你我一樣的社會大眾,他們的眼中,看到什麼樣的社會議題,又會如何去呈現。因此,節目中曾播放過由一群宜蘭的小學生所拍攝的《田.滿》,探討當地的農舍問題,也曾放映由一位國中老師拍攝的《那年我15歲》,紀錄一名欲休學的高中生,他在經歷了怎麼樣的心路歷程後做出這個決定。

除了讓素人導演製作的紀錄片有更多的曝光機會,兩位製作人羅亦娌、黃介筠更努力在影像與對談構築出的空間,找到一般民眾可以更認識這些議題的方式。黃介筠笑說:「每次事前準備的開會都像是小論文發表。」有時候素人導演在影片中交代的不夠清楚的部分,就需要節目製作團隊找資料、訪問專家、閱讀相關文獻,才能針對紀錄片想傳達的主題找到可以延伸討論的內容,並在節目中呈現給觀眾。

羅亦娌認為,這個社會因為有許多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推動他們想做的事情,才讓它變得更美好,紀錄片中的主角就是其一,拍攝這些紀錄片的人們亦是,希望透過《巷弄中的吉光片羽》中提醒大眾,我們習以為常的尋常街景,可能就藏著許多不平凡的平凡大眾。

節目簡介

《巷弄裡的吉光片羽》就像隱於街道巷弄間的珍貴寶物,以此作為節目名稱與主要精神,因為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時代,每個人的眼中,都可能是臺灣的一部份,這些都足以讓大家窺見並理解這婆娑世間、人情物理的蛛絲馬跡。畢竟,常民紀錄片的饒富深意及珍貴,通常就是社會你我的切面之一啊!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