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找到優質節目

為鼓勵電視業者提升節目製播品質、提供兒少更好的觀看節目環境,同時也有鑑於台灣兒少缺乏豐富的本土影視節目,本會自民國90年起自發性地辦理「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評選」,針對每年最新製播超過4集或一個月的兒少節目,由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家長、兒少閱聽眾、NGO組織⋯⋯等領域的評審小組共同進行評選作業,並針對年度最優秀之「五星獎」節目進行表揚、介紹與推薦。您可以在這裡認識並挑選適當節目,下載專屬節目表參考。

Alang,我的名字

16-18歲 | 4顆星 | 製作人:余曉萍 Spiqan Bulan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1) ‧ 2021 第21屆

節目團隊專訪—讓珍貴的部落故事不被遺忘

–由志工記者 沈沛育 報導

「Alang」是太魯閣族語「部落」的意思,節目透過全族語的母語觀點,跟著當地耆老認識部落遷移歷史以及傳統地名的故事。製作人余曉萍一開始認為這樣全族語的紀錄節目,只有部落耆老會看,但是後來得到許多年輕人的回饋,他們從小就聽長輩說這些故事,也無私分享更多素材給製作團隊。因此《Alang,我的名字》不僅達到記錄目的,更喚起原住民青年的共同回憶,一同響應傳統地名文化的反思。

 

余曉萍是太魯閣族原住民,因此一開始就以太魯閣族作為切入點,從自己熟悉的語言開始記錄。第二季時,加入了萬榮鄉當地的布農族、阿美族部落,因此必須找翻譯老師協助訪問,增加了製作的難度。她希望透過這個節目,打破原住民族只有唱歌跳舞的刻板印象,告訴更多人,原住民族豐富的文化,這塊土地上不是只有漢人的歷史,並且在恢復族名的轉型正義下,也希望能恢復傳統地名。

 

談到製作上最大的困難,余曉萍說,這些耆老的年紀都在60-90歲之間,曾經遇過還來不及記錄,或是還沒看到節目播出,耆老就已經離開人世的狀況,等於是在跟時間賽跑。「這些老人家都很珍貴。」余曉萍說,不管環境怎麼變化,他們一直都守在部落,傳承這些故事、用自己的力量回饋部落。

 

《Alang,我的名字》第二季已經全數播出,目前沒有第三季的規劃。余曉萍坦言,當然會想要繼續做下去,因為有很多故事還沒被記錄,完整知道部落歷史的耆老已經不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保存這些語言和文化,才不會讓這些記憶被遺忘。

節目簡介

為原視自製全族語節目,主要是針對秀林鄉的太魯閣族的部落,為提供原住民族青少年從看影片學習族語外,也可以認識部落傳統地名與原住民族的地理歷史文化,還有目前部落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 自從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後,原住民族語成為國家語言,政府為推動族語學習,辦理族語能力驗證制度,許多在學學生都有中初級的族語能力,甚至是中高級,除了提升族語能力外,也增加對部落地理與歷史的文化認識,提升青少年自我認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