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優質節目
為鼓勵電視業者提升節目製播品質、提供兒少更好的觀看節目環境,同時也有鑑於台灣兒少缺乏豐富的本土影視節目,本會自民國90年起自發性地辦理「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評選」,針對每年最新製播超過4集或一個月的兒少節目,由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家長、兒少閱聽眾、NGO組織⋯⋯等領域的評審小組共同進行評選作業,並針對年度最優秀之「五星獎」節目進行表揚、介紹與推薦。您可以在這裡認識並挑選適當節目,下載專屬節目表參考。
媒體,有事嗎?
節目團隊專訪—孩子的角度觀看媒體
–由志工記者 翁靖祐 報導
《媒體,有事嗎》是一齣兒童媒體素養節目,強調與台灣各地小學共創的概念,讓節目視角從孩子的眼界出發。製作人陳奕蓁補充道,《媒體,有事嗎》一集設定在15分鐘上下,是希望能夠讓節目時長更彈性,更有機會配合各種媒體素養教材的優良選擇,讓《媒體,有事嗎》配合課堂出現,使得媒體素養教育能夠更加豐富和有趣。
製作人謝旻諺和陳奕蓁談到製作該節目的契機,謝旻諺表示2018年是台灣媒體生態的轉捩點,當時湧現了大量的串流影音平台和節目內容。但他發現,在兒少媒體識讀這方面的內容,仍處於貧瘠的狀態,於是謝旻諺便決定和友人們攜手創造兒少媒體識讀之節目。
致力於發展兒少媒體識讀的兩位製作人表示,在數位媒體時代下,希望推廣不挑食、全面閱讀事件的能力,陳奕蓁也談到,曾收到觀眾正面反饋,「《媒體,有事嗎》絕對是每個年齡層都受用的優質節目」。陳奕蓁補充道,現今收看媒體的管道太多,與其限制兒少媒體的使用,不如真正帶領他們去了解媒體的各個面向,進而避免錯誤的學習和認知。
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兩位製作人皆同意,在現有的市場找到切入點是相當困難的,面對這樣的問題,也只能逐步去調整節目的走向,陳奕蓁更解釋,在節目的片段設計上捨棄了最原先預設的布偶模式,改用動畫的方式來呈現,希望能夠讓《媒體,有事嗎》更有市場性,陳奕蓁也透露,這些動畫往後更會發展成繪本教材,適用於學校裡的媒體素養課程。
兩位製作人大方透露,未來《媒體,有事嗎》的發展會有兩大重點,發展共創性和有在地性價值的媒體;共創性的意義在於讓鏡頭主導權回到孩子身上,有些鏡頭反而是孩子彼此間的拍攝才會出現特定的珍貴畫面;甚至可藉由孩子的角度,成功發揚其在地文化認同價值。
節目簡介
100%來自孩子聲音的媒體素養節目,一方面呼應媒體素養的社會缺口,產製寓教於樂價值的內容;另一方面用媒體賦能的方式,邀請曾為媒體環境弱勢的孩子,回歸兒童節目的主角,共創內容,向更多孩子展現媒體的正向影響力。《媒體,有事嗎》節目,是2021年獻給臺灣孩子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