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找到優質節目

為鼓勵電視業者提升節目製播品質、提供兒少更好的觀看節目環境,同時也有鑑於台灣兒少缺乏豐富的本土影視節目,本會自民國90年起自發性地辦理「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評選」,針對每年最新製播超過4集或一個月的兒少節目,由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家長、兒少閱聽眾、NGO組織⋯⋯等領域的評審小組共同進行評選作業,並針對年度最優秀之「五星獎」節目進行表揚、介紹與推薦。您可以在這裡認識並挑選適當節目,下載專屬節目表參考。

19.【影視類】少年新聞週記

13-15歲, 16-18歲 | 製作人:張嘉君
鏡電視 (2022) ‧ 2022 第22屆

節目團隊專訪—站在新聞臺上的青少年

–由志工記者 吳嘉恩 報導

在眾多新聞類型當中,一群成年人選擇製作《少年新聞週記》,將國際與社會議題、多元升學職涯規劃、職業開箱、校園創意課等,從青少年角度剖析新聞,希望青少年能透過節目培養思辨能力、接受多元的價值觀和發掘自己獨特的才能。

製作人張嘉君說,台灣舊有的教育觀念,囡仔人有耳無喙(叫孩子聼大人的話),只會讓孩子長成大人想要的樣子。放手讓孩子認識自己,找出自己想要成爲的那個樣子,這就是自主學習的理念,也是節目標語「陪你成爲更好的自己!」背後的核心價值。

製作單位有感於當今新聞視角單一,因此節目除了解釋發生什麽以外,新聞角度也是製作團隊費盡心思處理的部分之一。當全台為今年國慶表演團隊之一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部爲之瘋狂時,製作團隊就以「學生沒有指導老師,全靠學長姐教授樂器,自律排練學習」作為延伸,提出青少年可能在意的觀點;當伊朗頭巾事件成爲全球焦點時,節目邀請在台伊朗學者錄製,不再從西方的眼光看伊朗,而是從伊朗和伊斯蘭的角度切入,找出解讀新聞的另類視野。

張嘉君指出,其實青少年也想知道同年齡的人在做什麽,與其用第三者的角度觀看青少年的世界,不如提供他們開口表達的機會,從他們的視角詮釋青少年的生命故事。張嘉君相信「生命會互相影響」,把話語權交到青少年手上,提供孩子們一個互相鼓勵和陪伴對方成長的機會。

有人曾問,青少年聽得懂沒有簡化過的新聞嗎?青少年的表達能力足以接受新聞採訪嗎?張嘉君一口反駁這些質疑,「你沒跟青少年接觸過吧?很多青少年的口條和表達能力比大人都好呢!」她舉例,在自學系列報導中,一名高三的學生在攝影棚内暢談對自學的理念長達二十分鐘。

在拍攝過程中,製作團隊發現不少青少年都很有想法和主見,比以前自己年輕時都還要成熟,甚至覺得很多孩子的故事值得大家聆聽,也讓團隊多了很多省思。張嘉君認爲,他們不會對青少年有疑慮和設限,只要他們願意分享,團隊就會善用棚内採訪、外出跟拍等各種拍攝手法協助青少年分享故事。

國中放眼於高中,高中放眼於未來,張嘉君希望可以在每周兩個播出時段,為國中生和高中生做出内容上的區隔,誠心誠意地服務12至18歲的學生。青少年的聲音很微弱,需要依靠大家的認同和支持才有辦法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張嘉君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呵護這個稀有的節目,「我們也會繼續努力,再怎麽辛苦都要把節目撐起來!」

節目簡介

《少年新聞週記》是商業專業新聞媒體經營平台裡,第一個鎖焦12-18歲青少年的新聞話題議題類節目,提供數位新世代的青少年具備能耐、安心健康地活出「最適合自己的模樣!」。節目從青少年最擔心、最想知道解答的話題議題切入,藉由議題引發青少年對於媒體的識讀與思辨。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