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0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監測工作坊心得

編按:本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舉辦的【2020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監測工作坊】,媒觀實習生也參與其中,並寫下了工作坊第一天的參與心得跟大家分享。

 

作者:Hui (媒觀實習生)

根據無國界記者《2019新聞自由指數》報告指出,台灣新聞自由指數在全球排名中位居第42名,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二。身為台灣人,我一直對於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引以為傲。基於可信證據資料,批評官員施政表現、監督政府行政效能、反應社會不公不義,而不受到人身攻擊/司法濫訴/工作不保等等威脅,這些都是台灣憲法裡保障台灣公民之基本言論自由權利。

然而今年2月15日參加台灣記者協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合辦的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監測工作坊後,我才真正認識台灣媒體工作者的實際權利境況。

由於工作多變性,出外勤次數多,大部分台灣媒體工作者並不會將自己視為勞工,也時常忽略《勞基法》對自身工作權利的保障。許多媒體工作者往往是受到權利受損的情況,例如:被不合理調職,惡意資遣時,才會意識到勞動權被侵犯。工作方面的權益受損,包括:表定工作時間與實際工作時間不一致,工作與非工作時間難以區分導致無意間超時工作,還有報導遭上級修改後刊登,有扭曲撰寫者原意或著作權遭侵犯等狀況。更有新聞工作者在報導被修改後,因其媒體機構無法或不願出面負責,致使新聞工作者得獨自面對法律訴訟的壓力。諸如此類的大小事件,在有形與無形中壓迫新聞工作者的專業。

突破困境的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創建工會,透過工會建立更有力的溝通橋樑,與資方協商,爭取媒體工作者的權利。自由時報工會、全國傳播媒體產業⋯⋯等工會正扮演此角色,盡可能保障新聞工作者權利。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一直是流傳於台灣社會用來概括所有新聞從業人員的負面標籤,儘管這可能並非事實。仍可由此窺見,社會大眾無法理解與認同新聞記者作為一門專業的內涵與價值。若記者專業無法被民眾理解,獲得社會支持,記者權利爭取的道路上將會更顛頗,以致無法落實。

身為台灣人,我一直對於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引以為傲。最不樂見的也是新聞自由遭壓迫,文章被扭曲原意,或是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被移除報導。創建工會是保障記者權利,以及新聞自由的方法之一,同時民眾也要瞭解記者工作的價值,支持平衡報導,從閱聽人角度減少兩極化報導發生可能性。當然,這不是解決此現象的唯一解,卻是身為台灣閱聽人的我們,能幫助減緩傳媒環境繼續惡化的方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