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白領記者缺席 與其變成閹雞工會不如解散--陳文賢談中時工會解散

文/林靖堂   901記者節,兩年前已經被資方開除,但仍義務在中時工會協助會務的中時工會常務理事陳文賢先生,在記協「記者要團結 捍衛勞動權」記者會中,從中時工會的解散,直言批判白領記者欠缺勞動意識,無法將思轉化為行動的盲點。 工會早就想過要解散  在中時工會內部,解散工會的聲浪,事實上,早在中南編抗爭時罷工未果後,便已浮上檯面。自此,幾乎每年,工會會員們都會思考著,「如果這個工會不能戰鬥,是否該要解散」?三年前,這個聲音更具體化為正式提案,因為,他們不知道,到底是要一個無法有能力與資方抗衡到底的強硬工會,還是要一個徒有空殼的軟弱工會。陳文賢表示,在當時,即使工會早以大不如前,會員們還是認為工會要繼續下去,大家了解到,得先把工會的功能定位清楚,未來才有可能。而當時大家的選擇是繼續保留。直到今年,中國時報決定大裁員後,決定了中時工會終歸要解散的命運。 白領記者無意加入工會   7月17日,工會進行罷工投票,結果五票之差功敗垂成,之前中時工會特別開放了一個門,歡迎所有的中國時報同仁加入工會,尤其是所謂「白領階級」的記者與編輯。然而,陳文賢與幹部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跑遍所有中時報系的白領單位,甚至到中南部,與地方記者接觸。令人失望的是,花了那麼多力氣,結果最後決定加入工會的55位新會員中,54位仍是印刷場的藍領工人,只有一位白領記者(而且因為工會要求入會必須簽一張五萬元的本票,做為罷工基金,所以該位記者的入會手續最後並未完成)。   而在整個中國時報一千多位員工裡,工會會員僅有184位,工會人數不到全體員工數的六分之一(中時工會一度出現資方與勞方爭奪主導權,人數最多時達到1800多人,後來資方撤守,會員人數維持在一千人左右,但經歷數次裁員與優離,這些相對比較有勞工意識的工會會員們,多體認到時報的大江東去,有機會便選擇離開,人數逐漸減少至不到兩百人),也因此,工會當然希望其他報社員工能夠參與工會運作,而這些人裡,絕大多數便是那些白領階級。   重點就在於,白領記者遲遲未視勞動權的團結,為爭取工作權保障的重要方式。為何身為白領階級的記者編輯,遲遲未了解工會的重要性?陳文賢一直在思考著。   陳文賢舉了中晚關門的例子。當中時晚報決定關門時,曾有記者進行網路連署。但是,連署時的第一個動作,卻是希望工會不要介入。理由是,「我們不像他們(工會),這樣動刀動槍的。」 思考無法化為行動   陳文賢又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極有正義感的記者,看到中時總編輯在裁員當下,卻還在炫燿報社大樓重新裝潢獲得設計首獎時,他一度欲起身與那位總編輯當面嗆聲。然而,最後他卻仍未有行動。記者說,「我沒有辦法,我不會吵架,只會講道理,不然就是回去寫文章」。   陳文賢認為,記者本身欲意行動時,會有各式各樣的矛盾。當遇到問題,想提出有效的解決手段時,往往卻做出無效的動作,比如像只會寫文章。陳文賢覺得,「這是不會有用的,這一步終究要跨出來,參加工會也好」。   許多時候,記者會加入工會,但往往只是交錢,從不參加開會。陳文賢說,「中時工會已有20年沒有白領記者的提案,沒有記者針對自己的利益去提案,並來說服大家一起去爭取」。而每當工會要提出行動來捍衛權益時,往往只有工會前往,這些同仁往往躲起來不見蹤影。 不願被資方收編 最愛工會的會員要求解散   中時工會此次的解散,由七位會員提議。陳文賢提到,雖然這7個人皆要求工會解散,然而他們卻是最熱愛工會的會員。他們認為,一個有戰鬥力的工會需要三項條件;第一,是參與度高的會員;二則,要有能夠打仗的工會幹部;三來,是要有足夠經費養活會務人員,並且讓會務人員能細緻完成應做的工會工作。   對他們而言,在這些條件以後都不復存在的情況下,很清楚的是,只剩兩條路可以走:第一,以後不再是現存的戰鬥工會,工會轉型,變成閹雞也好,或一個空殼工會也罷;第二,解散。現在,他們選擇要求解散。   陳文賢說,在最後的會員大會上,原有人仍希望工會能繼續保存。先前所述的幾位熱愛工會的會員,六度邀請想留住工會的人出來說服大家,結果卻是無人敢再出來多說什麼。因此會員們清楚認知到,中時工會不願轉型成沒有反抗力量的工會。這個工會,從過去的能夠戰鬥,到後來的不能戰鬥卻還能抵抗,直到現在的連抵抗都恐怕都沒有辦法。會員們最後選擇,讓中時工會留下一個光榮的結束。   然而,這個工會是否真正結束了嗎?對陳文賢而言,其實它並未結束。   陳文賢認為,這個工會過去培養出來許多經過戰鬥的人。目前已經離職的工會會員有一千多人,這其中,有許多人具有爭取工作權益的經驗。這些人,回到社區後,在社區裡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諸如社區管委會開會,由於經過工會運動洗禮,這些人在思路與決策上,以及對有效手段的判斷上,皆與眾不同,也因此能夠帶領社區爭取更多權益與福利。而這正是許多記者所缺乏的能力。 能可過勞死,不願上街頭?   陳文賢最後表示,台視記者平宗正的殉職、蘋果日報記者朱慶文的過勞死,都顯示許多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惡劣不堪,若是沒有集體力量,個人又如何爭取權益的改善?

相關工作項目: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