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的迷思(三)-媒體適度整合 更能強化競爭力(葉慶元)

原文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052500417.html

2013-05-25 01:50 中國時報 【葉慶元】
     台灣知名製作人詹仁雄兩年前撰文指出,台灣綜藝節目「危在旦夕」,「台灣引以為傲的電視製作,曾經是對岸的模仿的範本,如今對岸的節目預算是台灣的數倍」,他憂慮「台灣綜藝節目製作經費有限,有創意的點子無法發揮實行,只能在對岸造夢」。日前,知名藝人哈林也指出,兩岸製作費差很多,「他們做一集,我們可做一季。」演藝人員的憂慮,充分地顯示了台灣與大陸在華語文化圈地位此消彼長的處境。
 
     曾經,台灣是華語圈流行文化的中心,台灣的滾石與飛碟,幾乎就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代名詞;台灣的華語電影,可以風靡東南亞的華語圈;台灣的電視劇,可以風行大陸與東南亞;台灣的藝人也是對岸崇拜、學習與仿效的對象,甚至驚動大陸的官方機關必須出面導正演藝圈充斥台灣腔的「亂象」。然而,曾幾何時,台灣的電視製作人、實力派演員、歌手、主持人,卻紛紛西進大陸;楚才晉用的結果,促成了對岸節目水準不斷地提高,台灣的節目水準則日漸低落。台灣,從昔日華語文化圈的中心,逐漸失去了耀眼的光芒。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發展過程係藝人欠缺愛國心所致,又或許是政府欠缺整體發展政策。然而,政府和民眾卻輕忽了問題的根源─台灣的媒體早已過度競爭,在一片紅海的窘境下,各家媒體只能屈從於○.一、○.二的收視率,拚命地向下沉淪,進行短線的操作,無力再投入資本,打造真正具有品質的節目。正如詹仁雄指出,當耗費重金的大型綜藝節目與漫談八卦、外星人的談話性綜藝節目收視率相差無幾時,製作單位放棄大型綜藝節目而轉向低成本的談話性節目,自然無法避免。而在台灣失去舞台的演藝人員乃至於幕後工作人員,被迫轉進對岸也是必然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局面─大陸傳媒產業來勢洶洶、台灣傳媒產業欲振乏力─我們的廣電媒體主管機關(NCC)以及文化部如何應對?
 
     我們遺憾的發現,NCC非但不鼓勵媒體順從市場發展趨勢,適度地進行整併,以達到合理的經營規模,反而屈從部分團體訴求,在未經審慎研究前即拿著刀斧進入廣電媒體市場,要進一步管理廣電媒體的整合。我們更遺憾的發現,文化部對於這連串媒體反壟斷立法的訴求與辯證,卻完全置身事外而未能提出任何論述。然而,當台灣傳媒產業在華語文化圈徹底邊緣化之後,文化部面對歷史又要如何解釋自己的沉默與不作為?
 
     廣電媒體是文化產業的領航產業,然而也是資本密集產業;單純倚靠政府的補助及獎勵,根本不足以協助產業成長、茁壯,更遑論與來勢洶洶的大陸傳媒對抗。文化部與NCC所應努力的方向,是建構健康、自由的產業環境,容許業者在適度的整合之後,達到合理的市場規模,並且能夠健康地獲利、成長,如此才能發揮台灣自由、民主的創作空間優勢,和對岸一較長短。龍部長及石主委必須以行動說服國人,文化部及NCC有意願及能力保障台灣傳媒產業僅存的少許優勢,讓台灣持續成為華語文化圈的中心。(作者為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