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改聯盟譴責減稅廣告不實
【記者周依禪台北報導】最近不斷出現在電視上的減稅廣告,原來是全國工業總會等工商團體砸錢宣傳「減稅」利多。公平稅改聯盟、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委員及社福團體昨天召開記者會,痛批工商團體扭曲事實、欺騙民眾,並針對廣告內容舉證反駁,要求工商團體出面公開辯論。
一周前電子媒體密集出現3則宣傳減稅好處的廣告,用簡圖、引用國際比較數據、名人的話增加說服力,宣稱減稅可帶動消費力、經濟成長及就業率。
藉廣告向民眾洗腦
稅改聯盟直批工商團體斷章取義、企圖對民眾洗腦的行為令人不恥,指出稅率與工商團體所謂的利多沒有絕對關係。
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表示,所謂「減稅」其實是減有錢人的稅,七大工商團體在賦改會施壓的主軸是遺產稅、贈與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降低,加上「用錢賺錢」的證券交易所得及土地交易所得等資本利得不課稅,有錢人還享有各項投資抵減及境外免稅,貿然降低稅率或取消,只是讓有錢人免除繳稅責任與義務。
減稅不見得刺激經濟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委員、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黃世鑫表示,稅率與經濟成長率、失業率並無絕對關係,像高稅率的瑞典等北歐國家,也培養出世界知名的汽車、手機、家具等企業,低稅率才能發展經濟的說法並不成立,否則免稅天堂的維京群島、開曼群島不就是經濟成長率世界第一?
黃世鑫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個人所得最高邊際稅率從1984年的60%,經促產、兩稅合一等兩次大減稅,1994年下降至40%,以2006年的數據來看,經濟成長率一路下降,失業率先下降後上升:「低稅率不能保證人民不會失業,資本家更不可能承諾就業機會增加!」
以美國為例,前總統老布希以減稅刺激經濟,承諾增加1千5百萬個工作機會,結果反而新增1千4百萬失業人口,就業率由64%降至62%,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簡錫?表示,減稅刺激經濟一開始有用,但長期下來造成貧富不均、國家負債倍增、失業率上升,柯林頓上任後即決定加稅改善情況。
各國基本條件不同
廣告中不斷拿台灣與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比,提出台灣40%名目稅率高於其他國家,稅改聯盟反駁,在營利事業所得稅方面,台灣有過多優惠減免,實質稅率不足13%,比香港17%、新加坡18%還低,若依工商團體要求降低名目稅率,實質稅率恐怕低到10%以下,最大得利者將是工商團體。黃世鑫強調,稅率制度不能單項比較,影響經濟成長的因素太多,各國有不同體質,其他國家的減稅措施不能全盤接受。
揭露企業唯利是圖
王榮璋表示,工商團體的舉動正好應驗股神巴菲特所言:「富人增加所得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求減稅。」一針見血揭露有錢人唯利是圖的真相。
王榮璋呼籲企業界出面公開辯論,不要躲在暗處,清流企業也應站出來,稅改聯盟預定週三至行政院公平會檢舉廣告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