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在社群時代找回資訊的主導權

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政策專員 鄭人豪 (原文刊登在兒少新聞妙捕手)

最近如果有機會到學校分享媒體素養的知識,我都會趁機問一下台下的同學,你們都看什麼媒體?問到報紙或電視的時候,通常台下舉手的人都寥寥可數。

單就接收新聞資訊的情況來說,根據「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21年釋出,針對青少年的調查資料,近九成的青少年(89.5%)有上網看新聞的習慣。其中許多人(39.9%)習慣透過社群媒體平台,獲取新聞資訊。跟各家新聞媒體自己的網站、APP比起來,透過社群媒體平台接觸新聞資訊,是大多數青少年的主要選擇。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並非青少年族群獨有,在社群媒體、通訊軟體發達的現在,越來越多過去習慣透過報紙、電視看新聞的成年人.也開始透過網路接觸新聞資訊。只是相對於青少年,使用的平台、網站可能有所不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跟人的溝通越來越依賴媒體的中介,而新聞報導一直是現代社會溝通資訊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只政府單位、企業及政商名流,常藉助新聞表達自己對於時事議題的意見,市井小民也常期待透過媒體的報導,讓自己遇到的問題被更多人關注,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過去新聞資訊的流通,依賴的是報紙、電視這類傳統的大眾媒體。經由新聞媒體,及組織內的新聞工作者,判斷什麼樣的資訊具有報導的價值,再透過採訪、編輯等新聞製作的流程,和專業的設備(報紙的印刷機、電視台的影音製作設備、發射機等)產出內容並傳遞給讀者或觀眾。

傳統新聞生產方式,需要投入高額的資金,租用工作空間,購買設備和聘請人力,才有辦法產出新聞報導,相對的也樹立起相當高的門檻,大多只有擁有豐富資源、財力的企業或政府機構才可能具備經營新聞媒體的能力。

但網路的發展,特別是社群媒體平台的興起,大大改變了資訊的生產方式與樣態。任何人只要登入社群媒體的帳號,就可以輕易的對公眾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想要自己的意見被看見、被聽見,傳統新聞媒體的報導也不再是必要。如果在網路上獲得高關注,反而可能成為新聞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

另一方面,社群媒體平台的特性,連帶的也降低了經營「媒體」,透過「媒體」發聲的門檻,社會中流的資訊也變得更加多元。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由個人發起的「自媒體」出現,像是「志祺七七」這類知名的時事型youtuber也開始成為許多人的主要新聞資訊來源。 

然而資訊變得多元,相對的劣質資訊的數量也相應增加,例如大量出現的不實訊息近幾年在全世界造成廣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左右選舉的結果。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社群媒體平台以及即時通訊軟體中,來自劣質或不明資訊來源的錯誤及虛假資訊,大量的被分享、轉傳。

此外,國內外相關的研究也證實,當社群媒體平台透過演算法,處理平台上的大量資訊,將資訊自動提供給我們的同時,演算法本身的設計,也可能導致部分不實訊息或是仇恨言論等不良內容,被廣泛的傳播;甚至在演算法的運行下,不同群體看到的資訊大相逕庭,產生「同溫層」效應,讓彼此像是活在平行世界中,難以相互溝通。

面對資訊傳播生態和環境的快速變遷,具備評估、選擇品質良好資訊來源的能力,主動選擇資訊,變得格外重要。而這樣的能力也跟媒體素養教育,培養我們認識媒體、接近使用媒體的核心目標息息相關。

如同前面提到的,習慣從社群平台接收資訊,就不得不注意演算法對資訊傳遞造成的影響。以受到許多青少年歡迎的TikTok為例,平台上的推薦內容,就是根據個人使用習慣的資料,推薦你可能有興趣,又在平台中受到大量分享、觀看的影片。

當然,觀看有趣、好笑的娛樂性內容,演算法推薦的是什麼可能無傷大雅。但如果觀看的是新聞時事的資訊,就必須警惕平台演算法讓你看到的內容是不是在存在某種偏誤,以及資訊的來源是否值得信賴。例如演算法是不是讓你看到很多誇張、聳動的新聞報導?新聞資訊的來源是內容農場,還是有信譽的新聞媒體?

慢慢的,從一次次的經驗中過濾、累積自己的新聞媒體「信賴清單」,培養主動從清單中的媒體接收資訊的習慣,拿回接收新聞資訊的主導權。這也是社群時代,人人必備的生存法則。


參考資料

聯合報:家長相談室/TikTok、Dcard 翻轉學生生活

中央社:數位平台衝擊媒體營運 學者建議思考分潤合理化

數位時代:TikTok讓Z世代愛不釋手!揭開背後的演算法秘密

 

相關工作項目: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