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觀會客室】關於公廣集團的數位轉型,年底將向國民宣示 (胡元輝董事長)

台灣媒觀於9/1舉辦【媒觀會客室-與專家對談】的講堂活動,這次的主題是「公視轉大人:網路時代的公共媒體想像」,與會專家包括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先生、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召集人林月琴女士,以及臺灣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理事長蔡嘉駿先生。本篇重點回顧我們整理出了胡元輝董事長於會中說明公視數位轉型之重點。

公視將有大規模數位轉型,年底將向全體國民宣示

從全球娛樂與媒體總營收預測、台灣廣告市場以及台灣媒體涵蓋率看來,公共電視有十足的理由進行數位轉型。對於公共電視來說,進行數位轉型有四個目的:實踐普及性原則、爭取年輕閱聽眾、深化公眾參與度,以及開發數位新營收。

 

「公廣集團需要轉型,而且是大轉型!」胡元輝說明,公視未來三年的願景,可分為國內與國外來說明。國內的部分,希望公共電視能夠感動國民,為影視產業的活水,成為新聞事業的標竿、數位服務的先驅,並且樹立族群服務的典範。國外的部分,希望公共電視能夠躍動國際,除了穩固建構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之外,也要推動多元國際公媒合作。至於華視,由於本質上與公視有所不同,華視除了提升內容品質之外,也要積極做數位轉型、創新創業,爭取國民的喜愛。

 

公廣集團數位轉型具體的執行方針,公視董事會仍在研議中,公視大約年底會向全體國民進行宣示。包括將公視華視整合為可信賴之新聞媒體、「公視+」的OTT平台的營運策略、數位營收名列前茅的媒體公司。

 

公廣集團數位轉型的核心原則為「數位優先、以人為本」,期望做有共識、有溫度、無落隊、無英雄的轉型。轉型的面向包括:組織改造、資源配置、內容產製與公共服務的行銷。

 

 

 

焦點一:「普拉斯」的網路平台經營之策

 

胡董事長:

 

關於TaiwanPlus 與公視+是否有整合之可能性?這個問題公廣集瑞在集思廣益。「公視+」介面正在改造,目前是免費的,主要服務台灣的閱聽眾。另外前陣子建立起來的「PTS world」,是把公共電視的節目做得更多元,特別是英語的服務,為的是把公視的內容推向國際,中文發音英文字幕。另外就是近期從中央社接手的「TaiwanPlus」,這是針對說英語的外籍人士,內容產製的角度是以外籍人士為本位的,內容原生就是英文發音、英文字幕。

 

這三個平台之間各有原先考慮的服務對象,該如何面對未來首先最實際的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公共電視的經費長期操之於他人,在做數位轉型之時,一定要進行重新分配。我們對「公視+」的願景是國內民眾最常使用的本土平台,我們不冀望與國際平台抗爭。

 

目前方向,誠如林理事長剛剛所講的,電視的觀眾與數位的觀眾想看的內容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定不會是電視播的內容搬到網路上去播。不過,公共電視一定要爭取更多的外援,拓展經費來源,才有可能達到上述的願景。

 

蔡理事長:

 

Taiwan+和公視幾個平台絕對要合併,電視台的邏輯是開子頻道分眾,例如運動頻道、美食頻道等等,頻道還透過時段來做更精確地分眾。數位媒體的邏輯只有一個,流量集中、極大化,沒有別的了。而且如果平台分散的話維運成本也會提高。

 

至於內容產製的方向,近年金鐘獎入圍名單上,公視幾乎霸榜,對於商業電視台來說幾乎是一堵高牆。如果公視要帶動產業升級就要想辦法和其他商業電視台合作。公視因為不以營利為目的,所以拉高戲劇的製作費可以不計回報,但對商業電視台來講,高額投資戲劇製作費,自己播不一定賺錢,如果要賣給國際平台,面對韓劇又只能削價競爭。

 

文策院這幾年扶植了6、7家戲劇製作公司,把製作費拉高,但發現造成了產銷失衡的問題,公司可以做高製作費的戲劇,但本地公司買不起。所以也許需要由公視帶頭,除了自己產出優質戲劇,也要想辦法和民間業者合作。至於怎麼做,韓國以前是把強檔戲劇和其他戲劇打包在一起賣的,這造成了韓國的文化集體出海。台灣目前的現況是,政府補助導致每家公司個別的製作費升高,但每家公司個別賣的情形導致買家越算越精,造成削價競爭。政府補助卻沒有造成更良好的競爭,反而產生更多競爭對手,滿不可思議的。

 

所以建議公視未來可以想一想,公視到底是IP試驗室,讓商業電視台不敢做的IP公視率先做,或是有沒有可能一些比較合大眾口味的題材,公視可以和商業電視台合資做,另外公視也可能要聯合商業公司進行「聯賣」國際公司的準備,不然台灣的內容產業規模已經夠小了,被個別擊破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胡董事長:

 

蔡理事長談的部分我是心有戚戚焉。回應一下,公視戲劇有幾個目的,第一個是實驗,商業媒體不願做的實驗性題材,由公視來實現。因為有要實驗,才有開發新型態戲劇的可能性。第二個是提高製作規模,因為商業電視台會將本求利,若我們的戲劇仍然停留在鄉土劇和低廉製作費的生活劇的話,無法讓台灣的觀眾回流支持本土內容。第三個是關注多元弱勢,商業電視台可能沒辨法那麼關注弱勢議題,所以公視製播的戲劇有些會以社會議題、弱勢為主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公視也是有起到串聯台灣的產業的功能的,我到公視服務之後因為有參與一些溝通工作,我發現三大電信業者都有投資公視的戲劇,電信業者也有意繼續與公視合作。從社會責任、營利的角度都覺得,應該要把台灣戲劇的品質提升。

 

最後我們有沒有回收?是有的。最好的例子,有一部戲劇加上版權收入等等的,大約回收了超過成本三千萬左右。所以說,雖然公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近期也會考量可回收性。近期我們有考慮和一個大平台合作,如果成功,我們想讓台灣最好的戲劇人才接軌國際,從中也會回收更多資金。

 

焦點二:公共電視如何製作攸關公民社會發展的新聞、兒少內容?

 

林召集人:

 

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內容非常多,但都有些偏剖。對於兒少來說,他們需要知道該如何身處國內、國際的環境。剛剛之所以提到兒少新聞節目,是因為鏡電視在成立之時,我們也非常樂見。社會近期有在討論18歲公民權,這意味著18歲就是個完全成熟的年紀,那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在幫他們做準備呢?那也許公共電視可以來做這一塊。

 

去年有報告指出,新聞的最困難的一塊是事實查核。那公視的新聞有沒有可能在事實查核這一塊上作加強呢?就是,公視提供的資訊是已經做過事實查核的,如果足夠可信賴,那在網路上也會有擴散效應。再者,即便是數位科技時代之下,藝術文化、人文陶冶的部分仍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我看不到。其實公視的戲劇是很直得肯定的,有很多的議題探討都有融入,適合青少年觀看,不過有沒有可能再提供一些一些更優質的青少年節目呢?目前兒童的節目大概都給足了,反而是幼兒與青少年的兩端比較不足。

 

最後也要特別提醒,講到數位,需要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在滑手機,所以公視的內容在數位提供的時候,除了幼兒有眼睛的問題,家長要特別注意之外,因為弱勢文化無法掌控,所以可能也要特別留意。

 

胡董事長:

 

世界各國的公視都會做兒少內容,但經費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近期BBC決定把兒少頻道從電視下架,放到網路上,我的意思不是兒少不重要,而是經費仍然是很實際的問題。但公視當然我們還是會在資源固定的前提下努力去做。

 

對公共電視來講,的確會有捉襟見肘的問題,因為兒少、弱勢族群、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等,都有人主張要挹注更多資源,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仍很努力在做社會溝通,建立所謂的公共價值聯盟。

 

所以對兒少來講,其實我們是重視的,2005年曾經規劃四個頻道,其中一個是兒少頻道,當時在行政院通過,可是到了立法院被刪除,足見我們是重視的。而現在的公共電視,無論是台語台還是客語台,都有做兒少內容。其他有很多內容可能不是持續性的,但公共電視一直有在嘗試,例如兒童播新聞,我們都是認為很有價值的。

 

當然,公共電視拿納稅人的錢成立,被期待、被要求都是很合理的事情,如何在未來提升台灣影視產業的品質,以及持續進行公共服務目標,這兩者之間都是涉及資源配置的問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