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觀會客室】公視應多製播優質兒少內容,以落實公共利益 (林月琴召集人)

台灣媒觀於9/1舉辦【媒觀會客室-與專家對談】的講堂活動,這次的主題是「公視轉大人:網路時代的公共媒體想像」,與會專家包括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先生、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召集人林月琴女士,以及臺灣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理事長蔡嘉駿先生。本篇重點回顧我們整理出了林月琴召集人所提出的建議。

 

 

公視應多製播優質兒少內容,以落實公共利益

 

根據《2006-2021公共電視年報》,公視自1998年成立以來,新製播之教育學習類型節目一路下滑,至2021年竟僅剩6%。從其他國家的例子來看,台灣公共電視播出兒少節目的時數與時段嚴重不足。美國PBS Kids以及德國KiKA全天播放兒童節目,英國CBBC被要求產出70%的自製內容,荷蘭法定公廣持照人每年需製播3500小時以上的兒童內容。

 

林月琴呼籲,未來《公共媒體法》修法時,不應刪除而少節目之時段/時數保障限制,反而要大力促進兒少節目發展。公視也應積極提升而少節目之時數比例、自製比例,並考慮成立兒童專屬頻道。

 

談到網路時代的公共利益實踐,首先要落實媒體自律,林月琴提出三點建議:一、建立敏感議題的把關機制:在進行事實查核、資深記者、專家學者的意見。二、強化員工訓練並建立良性淘汰機制:加強員工新聞專業訓練,並建立良性淘汰機制。三、增加外部公評人制度:外部公評人對申訴案件或編採流程提出改善要求、協助履行公眾問責機制等監督手段。

 

面對預算不足以及人事僵化之問題,林月琴強調公視董事會應更積極與社會溝通並且承擔社會責任,接納政府資金挹注,或考慮增加「訂閱費」。至於《公共媒體法》修訂部分,應放寬董事會選任門檻,由立法院四分之三同意降低為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

 

 

焦點二:公共電視如何製作攸關公民社會發展的新聞、兒少內容?

 

林召集人:

 

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內容非常多,但都有些偏剖。對於兒少來說,他們需要知道該如何身處國內、國際的環境。剛剛之所以提到兒少新聞節目,是因為鏡電視在成立之時,我們也非常樂見。社會近期有在討論18歲公民權,這意味著18歲就是個完全成熟的年紀,那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在幫他們做準備呢?那也許公共電視可以來做這一塊。

 

去年有報告指出,新聞的最困難的一塊是事實查核。那公視的新聞有沒有可能在事實查核這一塊上作加強呢?就是,公視提供的資訊是已經做過事實查核的,如果足夠可信賴,那在網路上也會有擴散效應。再者,即便是數位科技時代之下,藝術文化、人文陶冶的部分仍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我看不到。其實公視的戲劇是很直得肯定的,有很多的議題探討都有融入,適合青少年觀看,不過有沒有可能再提供一些一些更優質的青少年節目呢?目前兒童的節目大概都給足了,反而是幼兒與青少年的兩端比較不足。

 

最後也要特別提醒,講到數位,需要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在滑手機,所以公視的內容在數位提供的時候,除了幼兒有眼睛的問題,家長要特別注意之外,因為弱勢文化無法掌控,所以可能也要特別留意。

 

胡董事長:

 

世界各國的公視都會做兒少內容,但經費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近期BBC決定把兒少頻道從電視下架,放到網路上,我的意思不是兒少不重要,而是經費仍然是很實際的問題。但公視當然我們還是會在資源固定的前提下努力去做。

 

對公共電視來講,的確會有捉襟見肘的問題,因為兒少、弱勢族群、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等,都有人主張要挹注更多資源,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仍很努力在做社會溝通,建立所謂的公共價值聯盟。

 

所以對兒少來講,其實我們是重視的,2005年曾經規劃四個頻道,其中一個是兒少頻道,當時在行政院通過,可是到了立法院被刪除,足見我們是重視的。而現在的公共電視,無論是台語台還是客語台,都有做兒少內容。其他有很多內容可能不是持續性的,但公共電視一直有在嘗試,例如兒童播新聞,我們都是認為很有價值的。

 

當然,公共電視拿納稅人的錢成立,被期待、被要求都是很合理的事情,如何在未來提升台灣影視產業的品質,以及持續進行公共服務目標,這兩者之間都是涉及資源配置的問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