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體公民大步向前

由超過64個NGO團體組成的「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17日下午於台北NGO會館舉辦「公民參與媒體改造──實踐多元社會對話」公聽會,邀請新聞台主管與NGO團體面對面溝通,並提出要求透過公開及民主程序制訂自律公約、新聞工作者需受人權、多元文化在職教育以及設立由公民參與的「新聞公共監察人」、製作現場回應觀眾節目等四大主張。
新聞媒體主管與數十個NGO組織進行對話,是十分罕見的場面,近百位民眾差點將NGO會館擠爆,除了加盟團體代表外,更有許多非聯盟的社運團體及一般民眾參加。雖然,與會的媒體主管大多只是大吐苦水,很少具體回應聯盟的訴求,但至少讓他們站在第一線聽聽衣食父母以及媒體受害者的聲音,也是難得的震撼教育。

自從衛星電視審議委員提出要業者「建立公共參與、公共監督機制」的附帶決議後,便有人質疑台灣民眾缺乏公共意識,這種機制到頭來也是一場空,甚至有媒體主管認為觀眾水準不夠,最後只會像其它的Call in節目充滿謾罵的聲音。顯然的,這是看輕台灣公民的說法,事實上,台灣民眾對媒體有太多的不滿與批評,對媒體也有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公聽會的當日,一位深受媒體錯誤報導之害的阿嬤就強調,媒體不該偷拍、侵犯隱私,不能未經當事人同意就使用新聞畫面。然而,過去缺乏制度性的力量讓商業媒體願意釋放資源,建立公眾監督機制,真心了解與回應觀眾意見,如今正是讓長期躲在媒體象牙塔的主管實際接觸觀眾的大好機會。

盡管參與聯盟的團體在某些議題的觀點或有差距,不過,這次在媒體改革的立場與行動卻是一致的。除了是因為社會對媒體已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外,更重要的是,社運團體及其主張或多或少遭到媒體的污名或忽略,參與者也充份體認到扭曲的媒體將使社會的多元意見難以呈現與溝通。

事實上,所以有的社運團體都需要考慮將媒改運動視為社會運動重要目標,甚至當作是一種價值重建的政治運動,因為,在政商聯手扭曲的媒體環境裡,不僅公共論述無法形成,多元意見難以對話,任何的社會主張都可能遭到媒體的利潤邏輯扭曲與遺棄,進而社會力量不易凝聚,社會行動也難以成行,這對社運、對民主、對多元文都是重大傷害。還好,有越來越多的公民團體願意挺身而出,加入媒體改革的行列,相信台灣的媒改運動也將因此大步向前!

(本文作者管中祥,媒觀董事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