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解與合作解決媒體問題
媒觀外部專家學者諮詢座談會紀錄
時間:2012年10月15日、16日,共兩場。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來賓:(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立國(台視節目部經理)
李貞儀(年代新聞部編審)
李儒林(客家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林聖芬(中華民國報業公會理事長)
翁秀琪(世新大學教授)
許麗美(蘋果日報副總編輯)
陳曉宜(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
黃肇松(總統府國策顧問)
楊順美(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
蔡滄波(民視新聞部副理)
盧世祥(新聞防治公害基金會執行長)
賴麗櫻(中天新聞輿情中心主任)
鍾瑞昌(無線衛星電視公會秘書長)
蘇 蘅(政治大學教授)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於101年10月15、16日邀集實務界之專業人士與專家學者舉辦外部專家學者諮詢座談會,由本會執行長陳炳宏老師簡報「六項目標、十二項計畫(點此連結)」及本年度執行之研究計畫(點此連結),並由董事長鄭瑞城老師主持,開放與會貴賓針對本會提出建議,鄭老師於會末表示,感謝與會貴賓提出許多寶貴建言,本會將慎重納入內部會議討論,期許各項目標能更臻完善。
在本次諮詢會議中,與會人包含相關專家學者、公民團體代表與媒體高層主管,以下為本次諮詢會議中,與會人針對媒觀提出建議之重點整理:
一、 強化、合作與對話。
二、 增加能見度。
三、 做好他律、協助自律。
四、 批評與鼓勵並濟。
五、 整合推動媒體素養教育。
六、 重視媒體勞動者之相關議題。
針對上述的方向,我們也將本次的會議內容摘要紀錄如下。
一、強化、合作與對話:
過去媒觀是社運路線,對於相關議題能快速回應,與各公民團體建立完善縝密的聯繫網絡,今後媒觀將延續過去的累積的公民團體網絡,同時強化與閱聽眾、媒體產業、政府單位的對話互動,在互相了解、溝通的基礎上,實現媒體改革的長遠目標。
二、增加能見度:
媒觀可將自身定位為「閱聽眾的消基會」,當民眾被媒體傷害、權益受損,第一個想到可申訴的對象是媒觀,然而,主流媒體報導這類訊息的意願較低,因此,媒觀可主動出擊找出亮點,配合相關活動,增加能見度。此外,可利用網路資源和結合行動通訊技術,除了進行資源整合,同時讓閱聽眾更加了解媒體現狀,掌握媒觀動態。現今媒觀網頁已完成初步改版,正朝上述目標一一邁進。
三、做好他律、協助自律
媒觀除了扮演好他律角色,也可結合其他媒體觀察組織,協助媒體進行自律。以現況來看,媒體自律目前只消極追求”不被罰”,缺乏積極目標,而自律目標應有三:負責任、專業、提升,但業者在第一關就無法達成。目前電視台的自律組織大多徒具形式,平面媒體又普遍缺乏自律組織,媒觀可扮演協助角色,推動媒體自律。
四、批評與鼓勵並濟
過去媒觀較下工夫在監督批判,但仍有許多媒體從業人員努力在收視率與節目品質間取得平衡,希望能製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節目,現在媒觀除了持續監督媒體表現,也將加強鼓勵表現優異的節目,像是已舉辦超過十年的「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評選」,以及NCC委託本會辦理「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評選等,提供家長和兒童選擇節目之參考。與會人認為,媒觀鼓勵優質節目,可做為媒體從業人員的強心針,未來可擴大目標,從「兒少節目」到「闔家觀賞節目」都可納入評選,並據此建構節目觀賞指標,讓民眾有更多選擇參考,也鼓勵辛苦製作好節目的從業人員。
五、整合推動媒體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教育非常重要,有許多單位都在推動,但為了吸引兒童及青少年學習,大多都著重於「拍片」,反而會導致孩子模仿現在的媒體內容,複製大人的世界,與會人建議,應該回歸基礎面向,從底層開始,將父母、教師、學生、閱聽眾都納入,因此媒體素養教育的整合推動就十分重要,媒觀可扮演整合角色。鄭董事長亦回應,媒觀已將此計畫列為本會工作目標之一,預計於年底前邀集相關單位,針對媒體素養教育整合計畫進行討論。
六、重視媒體勞動者的議題
現在為產業轉型之際,媒體從業人員面臨更多嚴峻問題,媒觀可扮演協助角色。包含推動在職進修,強化專業訓練,以及重視其勞動權議題,讓媒體從業人員有專業自主的意識,由內部組織團結起來,進一步讓經營者保障其勞動權和自主權。
七、結語:以共解、協和與共思解決問題
鄭瑞城老師表示,過去媒觀較著重社會運動路線,未來除了維持既有路線外,也將更著力於研究與媒體觀察的基礎性建構。媒體問題乃是共構性的,意即政府、媒體、教育與社會皆有責任,因此,解決台灣媒體問題應該用「共解」的方式回應。所謂「共解」,乃是希望能和各界一起協和,共思如何解決媒體問題,而未來媒觀將會朝這個方向調整,因此,媒觀也將致力於扮演平台、觸媒的角色,進而促進各界參與,穩健地朝媒體改革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