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勞委會委託華視製作的勞工電視節目「台灣力」,於5月4日第一次試播,在華視已經正式成為公共廣電集團一份子,民間普遍對公共電視有高度期待的時候,公廣集團應該仔細思考,一旦「政府委託、公視製作」成為一套固定的合作模式,會不會離「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理想越來越遠?
台灣社會經過多年有線、無線等商業媒體羶色腥的「震撼教育」,傳播學者呼籲多年的媒體公共化,除了漸漸取得社會的高度認同之外,更在去年經過立法院的立法通過,將華視納入公廣集團的一部份。
但媒體公共化除了是要改革只求收視率的商業邏輯媒體生態外,也是針對國民黨時期以政治黑手掌控媒體讓人深惡痛絕,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不過現實的問題是,媒體的力量無遠弗屆,政治與商業介入媒體,因為帶來相應的利益,所以願意投入龐大的資源,公廣集團兩者皆拋,又能拿什麼開伙?
目前公廣集團除了靠2年92億的立院預算使用之外,其它都必須自己「想辦法」。與勞委會合作的「台灣力」,或許就是辦法之一,但問題是,拿人手短,高層與勞工主管機關「曖昧」,公廣新聞部看在眼裡,對於勞工新聞的報導,會不會自動對勞委會「手下留情」?更大的考驗是,一旦出錢勞委會想當老大,自居新聞「指導單位」,對於過往公視新聞部辛苦建立的「新聞製播公約」及「新聞專業倫理規範」傳統的威脅,不可小覷。
此外,如果這種合作模式不斷複製,勞委會、教育部、國防部……三不五時出現在公廣的電視頻道中,與當前商業媒體的「置入性行銷」又有何差別?納稅人提供大筆預算讓公廣集團玩公共化的意義又在哪裡?
除了政治及商業邏輯退出之外,我們更期待公視有新聞的企圖心。雖然如《我們的島》等節目製作用心有目共睹,但對許多人來講,這遠遠不夠。一名社運團體幹部曾在一場公視座談會中指出,公視新聞偏向「軟性」、「符合中產階級視角」的報導,對於社運團體的抗爭,沒有比較大篇幅或深入的報導,長久以往欠缺衝撞社會既有思維及對抗既得利益,公視會變得「不太受重視」。
另一個例子,去年的高捷泰勞抗暴,當商業媒體紛紛拿名嘴的片面證據「爆料」炒新聞,最有資源、能力進行深入調查高捷泰勞事件的公共電視,卻在這個過程「噤聲」。我們不希望公視是考量目前自身仍然體質脆弱,擔憂捅錯螞蜂窩,任何一個政黨在行政院、立法院一動手,就能化為虀粉,心態上只能寧可放過一百,不能錯報一則。
去年TVBS以打扁、揭弊等民粹手法對抗新聞局的關台威脅,公視不想玩民粹,卻也應該開始以專業、獨立的形象累積民氣。
勞工台灣力以「軟性訴求」、「感動行銷」為主調製作節目,但勞工議題絕對不只如此而已,雖然以往我們看不太到其它的部分,但與勞委會合作,恐怕只會與未來進一步製作出更有意義的勞工節目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