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12月份的《獨家報導》雜誌,刊出一篇名為「優質越南佳麗盡在台灣」的報導,但其實是為一家國際婚姻仲介公司所作的行銷廣告,用流行語來說,是婚姻仲介公司在《獨家報導》雜誌的「置入性行銷」。 該文內容杜撰化名「小鳳」的外籍配偶,在台灣遭受各種可憐際遇,包括身心障礙丈夫「因病纏身脾氣不佳,讓小鳳感到無力」、「小鳳現在已經有一個一歲多的寶寶,所以必須在家帶小孩」等情節,而雜誌所刊載的「小鳳」照片,卻是當時擔任「南洋台灣姐妹會」理事的阮延紅小姐參加某次公共議題活動時的照片。阮小姐的先生並非障礙者,她也尚未育有子女,何來報導中所指的一歲寶寶,因此,她委請律師向《獨家報導》提出該篇報導侵害肖像權並涉及誹謗,要求《獨家報導》道歉。
外籍配偶也有人權
阮小姐並非第一個因為媒體報導而受害的外籍配偶,更多在跨國婚姻中的新移民女性,早已在媒體權的不當擴張之下,任意輕率地被對待過。
在媒體資訊爆炸的時代,台灣社會對於外籍配偶的『認識』,多半來自於媒體。在媒體的長期建構下,外籍配偶的先生被形塑為素質不佳的身心障礙者或社經地位低的男性,而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外籍配偶,則被建構為愛錢、不會照顧子女、不懂避孕方法以至於生很多孩子的女性。更甚的是,當他們的二代出現在媒體版面時,也多半與『發展遲緩』、『學習成效低落』等貶抑的字眼脫不了關係。因為媒體的偏見與不當連結,讓人們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讓跨國婚姻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個個都承受著社會無情的影射。
《獨家報導》在阮小姐和南洋台灣姐妹會表示抗議後,堅持不願道歉,只消極的表示以後會作「正面報導」,因此阮延紅在南洋台灣姐妹會及其他人權團體的支持下,對《獨家報導》提出告訴。
這個告訴的發動所展現的意義,並非只是阮小姐為自己和她家人爭取應有的道歉和賠償,同時也是為那些曾經被媒體的輕忽或惡意報導傷害過的新移民女性出一口氣。一個相對弱勢的『女性的』『外籍配偶』,控告一家擁有強勢的各種資源的霸道媒體。
求償勝訴彰顯正義
14個月的訴訟程序後,《獨家報導》終於賠償了新台幣10萬元並刊登道歉啟示。
阮小姐對抗《獨家報導》的案例,充分地突顯台灣社會對於外籍配偶的刻板印象,以及她們在媒體長期的不當建構下之弱勢處境。我們之所以憂心,是因為這種種的不當歧視,透過媒體的誤用和複製,往往就是族群矛盾與仇恨的起源。期待這個得來不易的勝訴,能夠提醒人們,尤其能夠影響社會大眾觀感的媒體,在面對所有的社會弱勢者時,能夠更加嚴謹地展現媒體自律與專業,而非成為台灣族群仇視污名的問題製造者。
(本文作者王君琳為婦女新知基金會研發部主任、陳雪慧為南洋台灣姐妹會公共議題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