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東森新聞報導,因為李泰安去上節目,所以他們家的遊客變少了。報導最後下了一個結論:『這個鐵路怪客的奇特現象,不知道要還要延續多久』。」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好笑地說:「這個結論很有趣」,若不是媒體奇特化的報導,怎麼會出現這麼多觀光客?最近一個月的電視新聞,只見兩件事,一是台開股票內線交易,另外就是從3月份開始的「南迴火車出軌」案。「甚至連『李雙全回家了』這種標題都出現在媒體上。」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不可置信地表示,媒體記者已經沒東西可問,卻仍守在那裡,「我們5月22日去教育部抗議資優班聯合考試,媒體卻只報導了一個中午」。
孫一信指出,「鐵路怪客」的報導已嚴重破壞台灣的「社會信任」,「有信任才有和諧,有信任,在司法之前才能一視同仁」,然而一連串不知是檢警調所釋放出來的消息,或是記者自己捏造,讓民眾對於所謂「偵查不公開」感到懷疑,而社會也逐漸分裂成兩種極端聲音,「一種是把李泰安當成英雄,一種是要他趕快自首」。
管中祥指出,南迴鐵路火車出軌原本是件與民眾生活、社會安全高度相關的「公共安全」議題,但是在媒體競逐收視率的影響下,報導走向瑣碎化、個人化甚至英雄化,也侵犯了相關人員隱私,「不只強迫觀眾收看,更有站在第一線的媒體記者跟媒觀投訴,明明案情沒有進展還要一直追,嚴重損害新聞專業」。
管中祥表示,根據「衛星廣播電視商業同業公會」,在3月29日所訂定的「衛星電視新聞頻道自律公約」,白紙黑字的寫明媒體報導應「力求精確查證、追求事實,以不偏、不盲的專業原則處理新聞」、「犯罪新聞的報導,應謹守社會教化意義,審慎考慮對社會風氣的影響」,電視台明顯違反。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高涌誠則指出:「檢警調就像水龍頭,水龍頭沒關緊,底下的『淺碟子』就很容易淹水、外溢」。他說,媒體操作固然有其問題,但就司改會的觀察,檢警調的辦案文化,就像整個社會的縮影,社會對於羶色腥的興趣也會影響檢警調的心理。
高涌誠直指,媒體與警界不只是「共犯」,更是「共生」結構,檢察官人手有限,無法監督專案小組的上百人,所以除非依照「檢察警察暨調查機關偵查刑事案件新聞處理注意要點」,認真且深刻地執行,否則只要警察有「記者朋友」,這類消息就很容易洩露出去。
不過高涌誠也坦承,這份要點是「猛藥」,猛得連民眾「知的權利」都在相當程度上被鎖了起來,因為雖然警方得由發言人「適度發布新聞」,但在「維護合法權益」、「認為有必要的」的前提下,仍只符合7種情形的刑事案件可以這麼做,「既然媒體生態已經變得如此,在媒體恢復專業之前,就只好猛一點」。
高涌誠等受邀的民間司改團體,將於下週一在高等檢察署的一個內部會議中,呼籲高檢署依據要點成立的「偵查中案件新聞督導小組」,能夠納入民間團體等「外部成員」,按月進行檢討,若有違反要點便透過共識決的方式進行處分。
管中祥則呼籲,媒體既然敢說自律就要做到,觀眾若對報導不滿,除了直接打電話,也可以透過媒觀申訴管道向電視台反應。
但更重要的,「沒有工作權何來『專業自主』?」管中祥期待,媒體工作者能夠透過「集體怠工」,與民間團體「裡應外合」,向主管與媒體經營者表達不滿之意,「若因為拒絕主管的不當要求而有所損害,媒觀可以提供協助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