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朝政側寫】厚厚一疊只有「一大張」的《台灣日報》,躺在衡陽路上的台日辦公室桌上。幾位業務部的同仁還在崗位上聯絡報務事宜,更多的是早已不知為何而「編」的編輯。「我民國69年就在台日了,那時候還是鉛字排版。」編輯「鄭小姐」靜靜地說。
因為台塑董事長王永慶撤資、媒體環境競爭激烈等,結構的或非結構的因素,台日從去年4月開始,斷斷續續遲發或未發給員工薪資,至今已積欠6個月的薪水,估計約3千萬元。「除了求一份工作,對報社還是有感情。」台日員工自救會成員洪修城,一語道盡這批堅持超過一年的員工如何面對拿不到薪水的日子。
這一年來,報社不只是發不出薪水,更有許多人向親朋好友借貸,維持生活,「這段時間,我除了跟二哥、二嫂,還有大姐、姐夫借錢,也利用白天的時間兼差。」鄭小姐說道出台日員工目前的普遍情形。洪修城直指,許\多同事的生活、家庭因此破裂,夫妻失和大有人在。
在其他同業到現場採訪前,就拿著「吃飯傢伙」在辦公室等待的台日「攝影組組長」林敬原,自台日10年前復刊就從《自立晚報》轉到台日,他表示:「我只能跟親戚借錢。」因為記者工作時間是無法分割,他沒辦法兼差。林敬原聲音低啞地說,如果可以離開,他早就選擇到其他公司。
「但是,現在的媒體只要年輕人。」他無奈地表示,雖然招考沒有年齡限制,年齡限制也不合法,「但是他們會『自動』篩選,只留下25歲以上,30歲以下的人」。即使與同業關係良好,已是主管的他,既不容易有所選擇,同業也不好意思讓他委屈,「何況一個月不到3萬元,又沒有勞健保的約聘工作,如何養家?」
然而,積欠薪資也好,津貼遲發也罷,最令林敬原等台日老員工不能忍受的,是資方不斷的推諉、欺瞞,「明明錢就已經花完,卻還騙我們說錢還沒進來!」洪修城氣紅了臉地說。而林敬原也表示,他早在去年就提議以「休刊」為手段,要求資方負責,「當時薪水還沒積欠太多,負債也比現在少」。
如今走上休刊這條路,北部編輯中心辦公室所剩不多的員工,有些開始打包,部份還在與社長特別助理協商。4、5排冰冷的21吋螢幕,其中一台前天才編完刊載「休刊啟事」的頭版,另一台則開著過期的新聞版,「公共電視的記者希望拍一下工作畫面。」鄭編輯說。可是沒人知道,這次關閉螢幕後,何時還能再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