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寫�成怡夏
這可能是報界最具有異國情調的奇特一戰。報攤上,右手邊的泰晤士報開始大量在紐約印製,給「有眼光的美國人」某些比常常斷糧的美國國內報紙更好的伙食。左手邊則是已泰然自若的在美國五個城市發行、且對泰晤士報只求在泰晤士廣場多銷售一些報紙的謙虛態度稍表輕蔑的衛報。倫敦報社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梅鐸擁有的紐約郵報煞費苦心出版7千5百份報紙的泰晤士報,只是為歐洲不同的泰晤士報版本增加了另一種不同版本;至於今年秋天即將將其電子版本在大學校園內付梓印刷的衛報,特別瞄準年輕的夾縫市場。這兩份突擊行動都沒有動搖主流美國新聞界根本的企圖。就報攤販賣的角度而論,兩者起的效用可能都相當的外圍。
不過這裡要說的不是報攤銷售的問題。泰晤士報的網站每月擁有大約3百萬的美國訪客到訪(全球訪客約有880萬)。一份實體刊物的出現,只會讓它更為明確具體──無庸置疑的,也更加對廣告友善。這是實體存在的強化作用。
另一方面,衛報擁有1千3百萬網路訪客,其中有640萬是美國人。這種成績是大部份美國大城市的報紙如洛杉磯時報才敢宣稱的量。它將英國的Guardian Unlimited(Guardian Unlimited 是倫敦兩家報紙衛報和觀察者的關係網站,不過它並不與報紙作相同結構,而是把讀者有興趣的主題,單獨歸類,自成小型網站),晉升為美國人最常造訪的前50名新聞網站,還伴隨激增的廣告收益,因此這樣的混合裡面自也有其商業野心。
別低估這種投資的份量。衛報編輯亞倫•洛斯布傑爾上週告訴全體員工說,從這個週二起,這份報紙的國外新聞將日以繼夜的進行,只要一準備好就要將登在網站上的報導印刷付梓,不再維持正規的截稿時間。「我們必須平衡前進的風險,以防備不前進造成的風險。」他坦白的說。
然而為什麼極多的美國人就得乖乖上英國報紙網站,或是花錢購買付印的英國報紙版本呢?究竟是什麼讓英國媒體西進的道路通行無阻呢?針對這點,泰晤士報和衛報的看法有些分歧。
泰晤士報編輯暨那些「有眼光的摘錄」之打造者羅伯•湯姆森,上週告訴採訪者說,紐約時報的「外國報導版面營養不良,商業版面則不夠多」,顯然這是個衝擊那些「具有全球觀的美國人」的良機。
相反的,衛報看到的是相當不同的機會。衛報在美國的成長主要源自於伊拉克之助,以及布希政府的錯亂掙扎,至少美伊戰爭一開始時,美國自己的報紙缺乏適當的提問與質疑。衛報集團總裁卡洛琳•麥克寇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熱情,談及衛報以「自由共同體」的訴求,做為對美國事務不同的觀點。其他的做法還包括在新的通訊中心籌備並運作前,就已經僱用了從倫敦編輯美國新聞版面的線上特別工作團隊,以及一位在美國的新編輯,專門連絡並僱請明星級部落格寫手為其網站Commentisfree.com寫作。
然而上週,每日電訊報宣佈他們將壓制網路新聞發展,以期提升印刷版本的需求量──這種作法顯然與衛報的作法背道而馳。再一次,報社不同的取徑引起人們關注。
當然,數字決定某些立場,每日電訊報自稱只有衛報用戶總數的4分之1,其網路上的存在相對來說次要;泰晤士報有無所不在的紐約東家好取悅,因此不需要付上賠本的代價。衛報則開始從長年的網路投資掙錢,顯然感覺很有勇氣繼續往這條路前行下去。
雖然這些沒有一個可以擔保會成功。沒有人明確知道付梓出版是否會替衛報賺來白花花的銀子;也沒人知道是否當查帳員將至關緊要的銷售數字加起來時,每日電訊報是否會獲利;更沒有人知道英國對財經新聞報導的觀點,是否可以幫助泰晤士報和美國版的金融時報競爭,更別說是和華爾街日報一較高下;當然,也沒有人知道自由評論的市場會不會比布希長命。
不久之前一份一般民眾民調中,英國的選民說,他們感覺與歐洲愈來愈接近,與美國愈來愈遙遠。然而事情總會有改變,問題也總會發生,絕沒有穩定不動的時候。報業是否正在凋零中?這問題不好回答,不過我們可以見到的是,報界把這個問題看得相當嚴肅,這些紛擾裡面不乏熱情、風險和敏銳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是否具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