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舞賽專題報導】原住民電視台上週六在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熱鬧慶祝一週年台慶,明星閃耀,原住民好不快樂,但是經過一夜的歌舞昇平後,原民台的電視節目還是沒有展現原住民的特色,頗令原住民社會失望。
主事者帶刻板印象根據行政院原民會的原住民電視專屬頻道「白皮書」指出,原民台成立的目的是為傳承原住民文化教育,保障掌握媒體發聲權和議題詮釋權,扭轉原住民資訊弱勢、詮釋權旁落、族語及文化流失的困境。因此,為了實踐這個目的,原民台必須掌握節目的主體是「原住民」,在節目製作上力求符合原住民社會需求。然而,當我們檢視原民台的節目,卻與成立理想相去甚遠。
原民台成立以來,原民會依政府採購法規定辦理公開招標,從去年7月1日起,東森電視公司得標承攬原住民電視節目製作業務。一年來,原民台播出的節目,除了新聞節目中,部分記者上山下海,真的做到貼近部落,親近族人,傳遞在地真實的聲音外,其他節目仍不脫奇風異俗、唱歌跳舞,把原住民當作猴子或是小丑。換句話說,原民台的節目,從主題、概念到製作方式,仍是繼續複製其他電視台對原住民刻板化的印象,再現漢人的觀點。造成如此結果,除了主事者(東森)的態度外,行政院原民會更應檢討。
原住民民間團體及國內媒體觀察組織一年來,數度針對原民台「為特定政黨進行置入性行銷」、「經典9支形象廣告,扭曲原住民形象」、「紀錄片大賞活動欺負原住民」等情事召開記者會提出批評,顯示一年來,原民台所為,是維護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政治利益,還維護有線電視台的商業利益,不是原住民。
原民台消費原住民
以原民台外購及重製節目為例,依據東森電視「原住民委員會95年度原住民電視節目製播」製作經費概算表,節目代購經費計1,522萬元,得標廠商購買的影片來源不是公共電視、廣電基金會的舊片,就是東森電視自己過去播出的節目,而且完全不經篩選,只要內容涉及原住民,不論有沒有扭曲、歧視,全部廉價照單全收,儼然將原民台當作「垃圾桶」。例如,曾被媒體觀察基金會批評為消費原住民,族群歧視的民視「雙喜臨門」節目。主持人白冰冰、陽帆邀請原住民到節目中唱歌,原住民穿著傳統服飾,但是唱的卻是閩南語流行歌曲,評審也多為非原住民,是把原住民當小丑,去娛樂民視的觀眾,而原民台竟購買來在原民台播出。承攬廠商購片,讓原住民在專屬原住民的電視頻道裡看到自己被媒體如此消費,這教原住民情何以堪?
政商利益掛帥
原住民電視台是台灣第一個原住民電視台,社會各界對它的期待甚高,因為在一個小小的島嶼上,有超過12族的原住民族群,每個族群都擁有它的文化特色和語言,這個傳播媒介應該傳播台灣這塊土地族群、文化豐富多元的面貌,成為最有特色的電視台。只是,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挹注原民台,希望能達到發揚原住民文化、傳承原住民族語言,一年了,原住民得到什麼?當主事事者只考慮政治與商業利益,善良的原住民難道只能嘆息?
一年來,原民會每度被批評監督不周時,官員均聲稱該案依法委託東森電視公司,因此「管不了」。惟政府機關業務計畫委託,難道連監督的權利都沒有?原民會連原民台扭曲原住民形象、欺負原住民都不能挺身而出說句公道話?這背後牽涉多少利害糾葛,不難理解。
近日在行政院長蘇貞昌開始關切原民台,特別提到原民台辦理「原住民紀錄片大賞」活動的不合理,也數次對原住民族人提到對原民會及原民台的期許,蘇貞昌的關心著實令原住民社會感動。
看見問題要解決
原民會從首長到各處室,都有原住民,應該比非原住民的蘇貞昌更了解原住民社會的需求與期望,對於原民台,也應該比蘇貞昌更具有診斷其問題的能力,但是我們更期待的是,除了看見問題,決策者更應該有能力、有魄力來解決問題,授權部屬去做,並且對努力爭取原住民傳播權益者予以獎勵,如此,原住民電視台才會真正如主委的廣告辭:「是原住民的電視台」,從此給原住民機會透過此一媒介發聲,詮釋自己的文化、歷史,讓原住民電視台不僅好看,更是「最有特色」的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