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立報]原民台一週年系列報導二:菁英式的原民台 跳脫不出漢人觀點

【記者舞賽專題報導】政府從93預算年度起編列經費挹注原民台迄今,經費逾5億元,得標廠商是否善用媒體經費,製作出符合原住民的節目,或是「在商言商」,也許從節目製作方式、概念可以獲得答案。

以得標廠商東森電視在原民台規劃自製的節目為例,有相當大比例是棚內製作的節目,這種節目製作方式其實是最省錢、最省力的。

一般而言,棚內節目有包括新聞性、政論性、談話性、音樂性、戲劇性或是歌唱表演的綜藝節目等等,所以,即使是棚內製作,節目型態仍可以很多元。

而原民台自製的節目如《原住民出列》、《原氣健康》、《教育回歸線》、《那魯灣之聲》、《山林深呼吸》等,都是棚內製作,但卻清一色都屬談話性節目,不僅制式而無味,且邀請來賓多局限於台北部落,且有些節目內容與主題完全不相符。

例如《山林深呼吸」節目,標榜的是「原住民與山林的互動及親密對話」,應是帶領觀眾一起走進部落、走進山林,去擷取祖先的智慧,藉此開展觀眾多元的視野,提升其多元文化素養,但是在棚內虛擬的部落裡,「獵人」卻是台北人,讓觀眾看他們在棚內打獵。這種節目製作方式脫離了原住民的生活,是台北獵人吹著冷氣的純想像,與真實的原住民是有距離的。這是得標廠商節省成本的結果,他們不需要看天氣、不需要出人力,省下來全給得標廠商。

另外,棚內節目又可分Live及預錄兩種。Live節目多以議題為導向,如政論性節目,或是節目有時效性,有即時播出需要者,如新聞節目。

但原民台節目中,《原氣健康》和《教育回歸線》屬Live節目,製作經費高出預錄節目許多,而這兩個節目討論的並非與原住民休戚相關的政策或時事,也並沒有時間的壓力,採Live方式製作,主持人、來賓的費用卻低得可憐,其他省下來的經費,顯然又都流入了廠商口袋。

其實,棚內節目用心做也會有好節目,端視製作人用不用心,尤其原住民各族文化特色,都可以讓節目豐富多元,絕對可以和別人不一樣,成為真正的台灣第一,亞洲第一。遺憾的是,原民台許多節目經常落入菁英式的思考,且仍舊跳脫不了漢人觀點。

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根志優主持的《那魯灣之聲》節目製作一系列「原住民第一」內容為例,邀請的來賓是第一個政府高官、第一個博士、第一個校長,這種「第一」的概念是漢人的概念,是菁英式思考,因為對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而言,獵到熊、山豬才是真的「第一」,對達悟族和阿美族而言,能夠勇敢挑戰太平洋,潛水潛到背上長青苔,就是「第一」。換句話說,《那魯灣之聲》的「第一」不是原住民的「第一」。

根志優是資深電視人,在東森製作旅遊節目頗受好評,因此是原民會在制定媒體政策時的「老師」,也是原民台媒體後進主要模仿的對象,但是這個「老師」在「原民台」營造的卻是清一色的「根氏風格」,這使得「部落尋奇」式的「消費原住民」的問題沒有稍減。

政府投入這麼多經費,都是納稅人的錢,但是原住民得到了什麼?原民會如果不察,不僅遭卸責、圖利廠商的質疑,也對不起原住民與廣大的台灣納稅人。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