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將正式成立,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原本官控商營的華視,將加入公共媒體的行列,這除了代表台灣媒體改革往前邁出一步,更深一層來看,媒體公共化運動也提供了國家政策發展的另一個思考方向。
媒體公共化的目的之一在於矯正媒體商業化所造成的亂象,提供民眾在商業媒體外的另一種選擇,透過媒體結構的改造,進而促成媒體達成公共與多元服務的目的。
事實上,1980年代以來,政府一連串的自由化與民營化政策雖然某種程度解決了國營企業壟斷及效能的問題,卻同時帶來了私有化、市場化的惡果,包括社會資源日漸集中於大財團之手,形成新資本的壟斷﹔貧富差距日漸擴大,阻礙社會多元流動等﹔特別是許多原本作為公共服務的系統如媒體、教育,更因為私有化的風潮而逐漸喪失其應有的公共功\\能。
除了媒體公共化,在教育政策也有教改、婦女等團體提出「教育公共化」、「托育公共化」的主張,要求政府發揮其應有的公共職能。
例如,主張托育公共化者便指出,我國3-6歲幼兒接受私立營利機構收托比例高達67%,相反的,包括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幼兒童進入公共托育體系的比例均超過75%。因此強調應在現有的營利托育機構外,擴大「公共化托育體系」,以符合社會正義,減低受薪家庭的負擔。
而教育公共化者則反對教育商品化、學費自由化政策,主張政府應負擔公共化高等教育經費,擴大公立院校的比例,以達到提供多數受僱者納稅人子女都能獲得優質價廉的高等教育。
自由化、私有化思維已成為政府政策的主流價值,不僅落實在許多政策,政府也企圖用一個最簡單的行政管理方式簡化社會體系中的國家角色,但一味顧及「政治正確」卻忽略了結構性的不平等,只會導致社會差距擴大的惡果。
當然,公共化並不是要求政府處處介入,限制民間社會的自由發展,而是應該透過政府的力量建立一個多元並存,符合社會正義、公共利益的社會制度,或許這是在政府化、私有化之外,另一個政策思考的方向。
本文作者為本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