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立報]明辨多元價值 各界談品格教育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現代社會變遷快速,加上媒體傳播的效果,多元化觀念使各種不同的價值逐漸成型。然而,如何在多元的價值中辨明每一項選擇的結果,在現今的教育體系一直未能注意。

昨天在以「談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為題的教改總體檢第10場研討會,千代文教基金會研究部主任胡正文指出,多元化價值觀的竄行,使得大家各行其是,甚至使台灣社會對「是非、對錯」的單一價值,都被誤導至多重的模糊狀態。她直指第一家庭弊案的根本核心,即是因為「品格教育」不被關注所致。

學者:因材施教激發潛能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戲謔地說,現今的價值觀叫作「動態價值觀」。他說,總統府副秘書長卓榮泰為了總統府預算解凍問題,到立法院法制委員會備詢,立委孫大千要求卓榮泰解釋總統陳水扁每次說的「用最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究竟為何?卓榮泰的回應是:「不同社會,有不同的道德觀、不同的手段,道德觀是動態的。」所以他不敢也不知道「什麼叫最高道德標準」。

對於「動態價值觀」,黃光國嚴厲抨擊,表示從倫理學來看,無論東、西方的價值體系,都有「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的分別。所謂「消極義務」是要求個人不作某種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像不可說謊、不可殺人」,由於這只是「不作為」,是每個人都可做到的,「所以在不與其他義務衝突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嚴格遵行」。

黃光國進一步表示,不做好事,只是沒有「美德」,積極義務並不界定使用範圍,也不要求每個人應該實踐什麼事才算完成某種義務。「所以積極義務並非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也被稱為『不完全義務』」。然而只要違背「消極義務」,通常就會被認為是「邪惡」、不可為的。

黃光國認為,即使社會快速變遷,傳統與現代仍有許多密不可分之處,過去儒家的許\多概念,仍有許多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教育政策「去中國化」太過,不僅將五育中的智育改為「能力取向的教育」,更將道德教育視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殘餘。「真正的道德教育應該因材施教。」黃光國覺得,若能因材施教,學生最優質的潛力就能被啟發,也就能夠知其所措。

媒觀:媒體放送消極價值觀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則由媒體的發展探討品格教育。他首先肯定「多元價值」的發展,但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能力」面對。管中祥指出,媒體所呈現的內容,其實也是一種教育。過去新聞媒體應做為監督的角色,但在商業化的競爭下,使得媒體將「收視率」當成聖旨,「背後顯露的價值,其實就是金錢掛帥」。

「過去有個作文題目叫『假如課本像電視』,其實很明白地指出,電視的吸引力大過課本。」管中祥以媒觀基金會長期來在推動的「關機運動」為例,說明有一名男孩一聽見要關機20天便嚎啕大哭,「我心裡在想,他聽見爸爸出差20天可能都沒哭得這麼慘,可見媒體影響力多驚人!」

管中祥憂心地表示,在媒體強大的放送下,傳達給孩子的其實都是片面且消極的價值觀。以電視廣告「你喜歡嗎?爸爸買給你!」為例,即顯露出「快樂需要透過金錢」的邏輯;而諸如卡通影片的內容,解決問題的方式永遠都必須透過「變身」,過於簡化的敘事,在缺乏家長的關注下,將使得孩子容易內化。媒體的缺乏自律,也容易弱化公共事務,使值得討論的事件本身,變為戲謔的八卦。

家長:多點體驗 形塑好品格

全國家長會理事長蕭慧英認為,在傳媒及學校教育一團亂的情況下,品格教育的根基應該要從頭扎根。她表示,過去許多品格的價值觀與現今社會並不衝突,缺乏的是好的溝通管道與環境。

「首先,學校要先不做『假事』。」蕭慧英指出,教育部明訂不能能力編班,但許多學校仍反其道而行,教育環境先做壞示範,孩子怎麼可能有正確的價值觀;她表示,替孩子延續、內化價值觀念,必須靠親師合作,「所以溝通管道要暢通」。

蕭慧英表示,以趙建銘事件為例,「他受的其實也是傳統的價值觀教育,但他有做到嗎?」蕭慧英認為,與其「說」,不如讓孩子「體驗」,透過社會關係的互動,才可能有瞭解、體貼他人的心。蕭慧英相當認同管中祥在世新大學設計的「文化實習」課程,讓孩子能觀察群體差異、並進一步瞭解、尊重,她呼籲教育部應落實綜合活動,讓孩子多一點體驗,才是形塑好品格的最佳辦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