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從「梁任宏」看台灣公視「紀錄觀點」新凝現

文�張德本

台灣導演黃明川九十年代拍攝劇情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破輪胎」、「鹿港情深」。2000 年又策劃記錄「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公共電視曾播過他的「台灣地景風雲」、「解放前衛」、「裝置藝術十年」,這些影片有部分從劇情片與紀錄片之間化合出新的影像跨文類,足以宣示台灣紀錄片內涵抽象精緻的新趨向。
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馮賢賢播映「裝置藝術十年」後,最近又與黃明川合作推出高雄前衛藝術家「梁任宏」的影片,對台灣紀錄片場域擴展與藝術能量凝聚,具有雙重的意義。導演黃明川以其獨具的慧眼選定「梁任宏」,陸續記錄歷時六年所累積的影像,剪輯出長度五十一分鐘的影片結晶。2006年7月15日面對「碧利斯」颱風威脅,公視更風雨無阻按原訂安排在高雄市立電影館首度試映,「梁任宏」將台灣本土元素符碼,以科技工學與前衛實驗整合,表現工業、宗教、歷史、現世交互辯證的思維。經由裂解與組裝這些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展現在高雄港碼頭的「鋼雕藝術節」、墾丁公園「風鈴季」的曠野,當他與木殘合製的「城市光舟」,用聚焦投影原理,將整艘船化作一個螢幕,載著時隱時現,頻頻交替的斑黃影像,巡航在夜晚的愛河波光上時,群眾可以感受愛河與城市記憶時光交會的風華,同時看到高雄港都在地能量新凝聚的意象,在藝術的昇華與庶民參與的趣味性中,達到高層次的城市文化藝術行銷。

高雄市近年來鼓勵台灣電影界多到高雄拍片,還因「天邊一朵雲」在高雄取景,從國際影展獲獎,市政府頒一千萬給該片導演,揚名國際當然值得嘉許,但以新聞效應看這個話題持久性肯定不續,高雄市可能在影片中得到世界行銷的「長存」嗎?

同樣一千萬如果拿來委託公共電視製作類似「梁任宏」的紀錄片,拍攝高雄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各領域傑出題材……等影片,一年約可製作近十部,透過公視頻道多次播放,所得到的行銷加乘效應絕對長久顯著,一個城市用精神靈魂牽引所有的觀眾,它的魅力還能抵抗嗎?而且繼續十年可以累積百部有關高雄的影片,這種城市縱深度的形上價值,豈是每年度各級政府發大錢拍政令宣導片,然後無人觀看所能比擬想像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