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午後,公視紀錄觀點與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合辦的「有怪獸」首映會,在導演蘇啟禎的邀請與號召下,諸多在學學子、各級教師、媒體同業及公視之友熱情參加,放映室座無虛席。「有怪獸」是身兼製作人與導演的蘇啟禎,為台灣媒體亂象把脈的自製紀錄片,片中透過兩位傳播科系學生的眼睛,揭露台灣新聞存在已久的置入性行銷問題,倒帶2004年總統大選時電視台灌爆選票過程,透過羅大佑事件反省公視的立場與作為,還訪問多位第一線新聞工作者,說出他們一再面臨的道德掙扎、反省和希望。
映後座談相當熱烈,各界人士發言甚多,簡要紀錄如下。
Q:為什麼運用兩名研究生串接全片?
蘇:傳播科系研究生不盡然專業,卻又對媒體生態具備某種程度的瞭解,個人認為這種帶有模糊性的半專業角色,反而有種創造性,可以讓片子變得更有機、更有趣。
Q:請教導演對公視新聞的看法為何?
蘇:個人認為不作置入性行銷是個底線,而非製播新聞的高標準。覺得公視新聞在獨立自主上是可以的,但敢不敢不跟隨商業媒體的腳步,另闢新聞專題,其希望的曙光似乎是忽明忽滅。至於片中為何特別引用羅大佑一事,主要因為這是近年來較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在自我認知中,公視節目部與新聞部所應遵循的標準是一樣的,故特以此事作為探討的起點。公視有些新聞是很好的,但難免有知音在哪裡的感概。
Q:自己是公視之友,羅大佑演唱內容播出時,自己也與孩子在電視前觀看,當下第一個念頭是「公視怎麼蘋果化了」。個人覺得公視播出這樣的內容並不妥當,但孩子卻覺得無所謂。雖說這樣的片段適不適當尚有討論空間,但想請教的是公視的標準究竟在哪裡?
蘇:關於羅大佑事件有兩點說明,一是公視只是轉播,無法也不應限制播出內容。二來播出時間是晚上11點,時段已晚,不至於對兒少產生負面影響。雖然公視很重視兒少節目,但也不能因噎廢食,況且太過乾淨,往往會變得孤芳自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