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公視「紀錄觀點」播出了台灣第一部「媒體看媒體」紀錄片──《有怪獸》,該片清楚地點出了商業媒體常遭詬病的「置入性行銷」、「選舉灌票」、「侵犯人權」的問題,同時也探究了媒體亂相的病因,並且深刻的描繪出媒體工作者的處境與掙扎。「有怪獸」雖然表明公共媒體作為媒體改革的重要性,不過,作者卻未一廂情願地認為公廣集團是解決媒體問題的萬靈丹,或者將公共電視作為救世主般的崇拜與自我標榜,反而藉由去年喧騰一時的「UBU硬地音樂節」事件,對公視的獨立性、公共性與勇氣提出批判。
可惜的是,「有怪獸」的批判只是點到為止,不僅未能更深刻地對公視內在的結構性問題提出針砭,甚至連也沒有公視新聞長期以來的表現,以及最近因整併而面臨的置入性行銷爭議進行批判。
導演蘇啟禎坦承是因為「私心」而對公視的批評有所保留,不過,老實說,即使是「點到為止」的批判,對公視員工及公視而言已經難能可貴,因為畢竟媒體願意讓自己的員工在媒體上公開批評主管的價值、專業與判斷,其實並不容易。
當然,這並不是說公視員工無力自我批判,或者,只將「UBU硬地音樂節」事件作為自我批評的樣板,相反的,公視員工的自我批判與改革仍透過實際行動持續進行中。
今年一月出版的《目擊者》雜誌,便刊出了公視新聞部同仁具名批評公視,並且對未來公廣集團發展表達關心與疑慮的專題。同時,在公、華視整併的過程中,由於政府並未編列「負附擔」捐贈,使得公廣集團面臨自負盈虧的壓力,因而傳出公共集團新聞部門將設立「專案組」解決龐大財政壓力的消息。
公視高層對於「置入性專案」曖昧不明的態度與閃爍不定的說辭,引起公視記者極度不滿與焦慮,擔心公視新聞的原有公共性與弱勢關懷會因公廣集團的成立而減弱。於是,經由內部溝通、外部串連,以及透過召開「新聞諮詢委員會」及「勞教」的機會強烈表達反對的意見。這一連串的作為也使得公視高層不只一次公開宣示華視新聞將加入公廣集團之後,將不再接受任何置入性行銷。
即使如此,公視新聞部的行動亦未停止。幾天前公視採訪組發起「公視記者的集體憂慮」連署活動,要求在8月5日公視採訪組記者全搬到華視上班前,公、華視新聞部同仁應一體適用「節目製播準則」;並且儘速通過保障公、華視新聞專業自律的「內部申訴機制」,同時強調,公華視決策者與管理階層有責任在公廣集團整併前完成制度性配套,否則好不容易才出現的公共經驗火苗,恐怕將被立即澆熄。
顯然的,公視新聞部的自我批判與行動並未因為《有怪獸》的上檔而停止,反而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集體力量熱烈延燒,以防止公廣集團因國家未能提供充足資源,而在財務壓力下成為另一隻變形的「怪獸」。無論最後發展如何,公視新聞部的作為,已成為媒體勞動者透過集體力量保有新聞專業與公共性的難得經驗,不僅突顯公共媒體的重要價值,同時也是台灣媒體勞動者集體行動的重要指標。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