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廣集團選出了非原住民的原住民族電視台台,消息傳出,原住民社會一片嘩然,直指原民台台長應具有原住民身分,而不是漢人。公廣集團與原民台媒合的第一步,立即面對原住民社會的反彈,在公廣集團逐步建立的關鍵時刻,不僅為媒體公共化的理想埋下了爭議,更讓長期以來公視重視弱勢族群聲音的努力及形象受到質疑。 公視董事會之所以會選出非原住民台長,主要是肇因於遴選辦法的設計。首先,根據「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遴選辦法」規定,台長遴選委員會由公視董事會代表、諮議委員會代表、族群事務或媒體專業人士等九名共同組成。接著,遴選委員會與候選人進行面談,並召開遴選會議,產生二至三名決選名單,再推薦予董事會,最後公視基金會董事會選出新任台長。
事實上,由遴選委員會共同選出的三位候選人中有兩位為原住民,但公視董事會最後卻通過非原住民候選人,對於公視董事會這項決定,原住民社會已表達不同意見。顯然的,公視董事會的決定並無法獲得原住民社群的普遍同意。
原住民社會對公廣原住民族電視台期待甚高,同時也有人認為原住民身分是彰顯原住民主體性的重要表徵,因此在人事的考量上,公視應充分尊重原住民社會意見,透過各種機制,由原住民展現自主與自治的能力,創建屬於原住民自己的電視台。
原民台長是否一定由原住民出任,的確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不過,原民台的成立對於原住民族長期受制於漢人社會的傳媒體系具有解放性意義,公廣集團有必要更重視原住民社群的意見。事實上,原住民編製自己的節目、發展自己的傳媒、經營自己的媒體,可以展示台灣原住民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語言特徵,表述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這也是原住民群體充分有效參與公共生活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公視作為公共媒體,既然堅守媒體獨立自主原則,對於原住民社會期待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獨立及自主性,亦應實踐其承諾。
尤其面對在原住民台長人選爭議上,我們期待公共電視以誠懇的態度,召開說明會或其它方式公開向原住民社會說明評選辦法及標準、未來原民台具體的營運方針與計劃,以及如何在制度及人事安排上更能展現與保障原住民族主體性、保障原住民族的傳播權利,並且將相關資訊充分告知原住民社群及社會大眾,以化解各界疑慮。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