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倒扁╱護扁的「人民革命」登場,成為媒體集中關注、煽火的新戲碼後,「七一五聲明」順著台灣媒體用畢即棄的事件消費邏輯,似乎又得無聲息地下檔。如果發起該聲明的學者,只是不甘寂寞地要在群魔亂舞的媒體舞台搶一個鎂光燈機會,那麼出了幾天風頭後,下檔就下檔吧。但「七一五聲明」是這樣的意義嗎?
媒體異化選邊演練 做為參與第一波連署的人,我和部分決定連署或不連署的朋友一樣,曾猶豫是否連署此聲明。原因無他,只是考量由一批曾經是、或被外界認為是親綠╱淺綠╱挺扁學者發起的聲明,任何連署者也將自動被如此標籤的擾人效果。我仍很快決定連署,是這份聲明讓我想起發起人之一的吳乃德教授,今年初於《中國時報》的一篇文章〈我們共同的二二八〉。
在這篇文章裡,吳乃德誠懇地呼籲泛綠的社群,重新以理性、寬闊的態度,看待二二八事件乃人民對抗腐敗政府、而非省籍或族群衝突的歷史事實,無須自溺在創痛記憶的泥淖裡,以珍惜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社會。一位「出身成分」為泛綠的資深學者,公開進行並鼓勵這樣的歷史反省,令我感動。同樣地,「七一五聲明」的行動,我感受到的意義,不那麼在於這篇被批評為流於道德勸說的聲明,是否能有效的創造陳水扁自動下台的壓力,而是關於一群介入政治社會的知識份子,願意以一篇聲明的方式,對政治歷史與政治現實,進行集體的自我反省。它的道德意義,於我而言,主要是對著他(我)們自己的整理,而不那麼是對著陳總統。
但是,只能以藍綠認同為思考與評斷邏輯的台灣媒體與媒體人,普遍並無興趣理會(可能也沒有能力認識)一批公共知識份子、以正常節奏與歷史時間為準繩所進行的反省和呼籲。他們已經被台灣的商業媒體生態,集體異化為只要「媒體節奏」與「當下時間」,進行以每日或每個整點為時間(甚至「歷史」)概念的是非評判或選邊演練。
伶牙俐齒扮演上帝
「七一五聲明」出現後,台灣飢渴於聳動劇本的媒體,當然大多將之視為另一個具有戲劇性賣點的事件對待。藍綠立場明確的媒體於此不論,操弄煽情民粹語言的電子媒體也無須多談。在比較嚴肅的媒體裡,固然有不吝鼓勵者(如《中時》的先後兩篇相關社論),但也有一些「獨立評論人」,對這份聲明極盡挖苦、嘲諷、甚至言語粗鄙的進行著「評論」。
任何人可以對這聲明進行對話,或批評,但是台灣主流媒體裡的一些政論英雄,並不滿足於英雄或名人的角色,他們要扮演上帝。他們的論點,抽離複雜脈絡地看,常常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把這些伶牙俐齒集合起來,卻發現他們在「媒體節奏」與「當下時間」的意義生產框架裡,製造的那些指導的(例如,做為政治人物的場邊指導教練)、高蹈的(對一切事件遽下斷然的、道德制高點的意義裁奪)、兼耍嘴皮的評論裡,真正在乎的,也許並不那麼是其言論的藍綠效應,而是他們扮演上帝的嚴肅姿勢與私密快感。日久,扮演上帝者,也就成為上帝本身了。
固然,不須接受挑戰的各類言論租借地(報紙專欄、電視談話節目),製造並縱容了媒體上帝們。然而,何以台灣社會特別量產過度自戀的媒體上帝?怎樣的文化、政治情境、和國際處境,使此現象繼續存在?這也許是台灣的公民社會在反省政治問題時,需要一併思考、並尋找出路的功\課。
(本文作者郭力昕為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講師、本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