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104年國人自製優質兒少節目 四電視台十一個節目獲五星殊榮
發布單位: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主辦的「104 年度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頒獎典禮,於12月20日上午十點整於客家文化園區舉行,典禮由凱擘大寬頻新聞主播曾子庭主持。今年度共有十一個節目獲得最高星等「五顆星」推薦。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表示,「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設獎目的不僅在於鼓勵認真製播好節目的媒體工作者,也敦促媒體業者與創作者為台灣創造更優質的媒體文化。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張崇仁針對政策面作說明,文化部的補助僅能補助350個小時的內容,但國內共有170個頻道,一年有20萬小時的內容,經費吃緊。他分享到韓國的觀察,認為可以成立「說故事」的計畫,培養國內製作人才說故事、組織的能力,兒少節目也應該往這方向做努力。
此次,為讓節目製作人與評審對話,特別於頒獎後舉辦了兒少節目的焦點座談,學者提供了許多建議,節目單位也分享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公共電視台有四個節目獲獎,包括社會教育類的《下課花路米》、社會教育類的《水果冰淇淋》、社會教育類的《流言追追追》、社會教育類的《老師,您哪位》及戲劇類的《我的這一班》。大愛電視台有四個節目獲獎,包括紀實類《地球的孩子》、紀實類《年輕人讚起來》、生活資訊類的《小主播看天下》、社會教育類的《生活裡的科學》。原住民族電視台有一個節目獲獎,為社會綜藝類的的《圓夢舞台vulayan》,中國電視台有一個節目獲獎,是社會教育類的《超級法律王》。
評審指出,本次獲獎的十一個優質兒少節目,不論在內容取材、呈現方式以及可親近性等方面,都有極佳的表現,比起過去更增添了許多創新內容。評審認為,大愛電視台《地球的孩子》是一個以孩子為主角的兒童紀錄片,內容正向,能讓青少年瞭解問題並思考,拍攝寫實且精緻,很值得親子觀看的好節目。《年輕人讚起來》以青少年為主角,實際案例有貼近生活的感覺,讓人看見臺灣的希望,也能讓青少年有典範學習的機會。《生活裡的科學》是科學知識性的節目,用實際作實驗來說明科學的原理,評審認為內容深入淺出,相當適合學童觀看,也可補充學校的自然課程的學習,是值得推薦的好節目。《小主播看天下》主旨是以兒童觀點來看世界,提供孩童表達觀點的管道,透過小主播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可以增加兒童對新聞的興趣,評審認為能培養新聞人才,也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與共鳴。
而公共電視台《我的這一班》節目利用戲劇方式,以不同的主題呈現尷尬的國中階段的種種問題,評審認為製作有相當難度,能有目前的品質,很不容易,能讓青少年親自演出,表現日常生活問題也凸顯親子互動重要性。公共電視台《水果冰淇淋》節目製作多年,具有一定品質與水準,評審認為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口氣與談話,對小孩子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內容安排也都很適合小孩觀看,製作精緻好看,是優質的幼教節目。公共電視台《流言追追追》透過科普知識,結合時事解決問題,節目具吸引力,且增加許多知識。《下課花路米》節目內容具教育意義,是親子共賞節目的典範,節目用心,如:到國外取景,對於孩子知識學習層面很有幫助。《老師,您哪位?》節目能從各行各業的人物中找尋孩子的人生典範,想法新穎、有創意,透過進入校園中典範親身的分享,青少年能從中獲益。
中國電視台的《超級法律王》透過專家與青少年共同探討法律議題,十分生動,且強化兒少對法律的認識,。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圓夢舞台vulayan》提供一個音樂團體展現的平台,同時也讓原住民的歌曲被聽見,不只有創新,也保留原住民文化,讓有志做歌手有圓夢的機會。節目好看能引起老少共鳴。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共事務長林福岳表示,優質節目評選已經走過十五個年頭,希望於今年開始辦理焦點座談,促進業者之間的交流,也能讓業者瞭解評選的過程與心得。
靖天電視台總經理樂希德率先分享多年在電視圈的經驗,他表示自己的第一個節目是孫叔叔說故事,從第一年參與就認為應該要有媒觀這樣的民間單位來鼓勵媒體製作環境,他認為可以讓官方引導,民間結盟,一起創造更優質的兒少節目。
林福岳也十分認同樂希德的看法,他表示澳洲原民廣播電台有一百多個,但製作人力實在有限,因此澳洲全國原住民廣播服務有限公司(NIRS)蒐集許多良好的節目內容來填滿節目,就像每個人帶一道菜前來參與。
在國內外有豐富兒少節目觀察的媒觀研發長黃聿清也是此次節目的評審,她先向在場的製作人拋出問題,什麼才是兒少節目?她認為願意製作兒少節目都是很值得鼓勵的,她以去年舉辦的兒少工作坊為例,認為以兒童為主體是最重要的,節目到底想傳達那些理念,製作人必須在想像與實體做連結,製作團隊必須常問自己,兒少到底需要什麼?
她也認為國內兒少節目在近年來有許多進步,結合科技、歌唱才藝與教育,台灣雖小,但有很優秀的人才和養分。另一個重要的元素是互動性,如何讓小孩自己去當志工,自己動手做菜、做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最後,她說能感動人心的節目是最重要的,上述的內容都是評選節目的標準。
新北市北新國小的老師張嘉倫已擔任多年的評審,也在第一線與孩子和家長接觸,她表示雖然早期有些節目可能表達的不夠完善,但的確是有進步、改變。她認為兒少節目對孩子的幫助就是打開他們的一扇窗,補充學校所沒有的訊息,接觸更多知識。張嘉倫觀察到現在兒童的收視情況比較超齡,因為孩子可能是陪同父母在收看節目。
張嘉倫認為兒少節目中最需要的,是解決兒少在生活中實際會遇到的問題,教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教科書不斷單一的告訴兒童該學習什麼,但兒童節目可以跟兒少作多元互動。
公共電視台副理於培華說,公視在近年做了一些新嘗試,公視在兒少節目不可能缺席,除了法律的規定外,她表示兒童是絕對的弱勢,當然必須更加努力給兒童好的內容。當提到節目的製作,她認為老字號的招牌節目要怎麼繼續,在維持品質的同時也要做一些改變。她也說明了公視的未來方向是兒童新聞,在媒體識讀的部分做努力,她分享與國外公共電視台的交流,發現他們不避諱談論政治與重大社會議題,製作單位會想辦法讓兒童了解議題,與他們溝通,這是台灣缺乏的部分,因此,與兒童的新聞對話將會是公視下一個階段最重要的工作。
三立電視台製作人王夢黛認為,目前的節目製作環境並不好,同時有好壞兩個部分,壞的是人員的制式化,好的是在困境中會思考如何改變。兒少節目是台灣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許多人已經不看電視,父母也沒辦法陪同孩子收視,孩子到底會收看那些節目,所以她在製作節目時,會不斷思考這些問題。
大愛電視主持人王伯源分享製作兒童節目的心得,他也擔心目前的兒少節目沒人收看,因此在尋找方式與兒童溝通,例如走進校園、社區與孩童互動,他認為要站到兒童的中間才能了解他們。
王伯源繼續表示,未來也可能會嘗試把節目內容多放在網路,因為現在的收視行為已經不限於單一的媒介,獲得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他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發現,兒童是非常需要陪伴,父母可能不在家,學校老師也有資源分配的問題,也許各個電視台其實是可以分工走進校園,陪伴孩子。
現場的製作人也紛紛提出問題,大多聚焦在新媒體與節目的結合,公視製作人分享,他們曾發現有民眾將節目上傳到youtube,因此決定把節目都放到網站,獲得許多點閱和迴響,甚至可以得到youtube的收益回饋。另外則是用臉書跟家長溝通,培養家長的黏著度。
在場有一位國中老師提出教師實際的問題,他表示教育部要求老師不斷看影片研習,但主要的影片網站–愛學網上的內容十分老舊,建議可以把目前的優質影片放上網站。林福岳也認同說,除了經費的侷限與內容的改善,他認為有優良的傳播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
左起為座談會主持人林福岳,與談人黃聿清、張嘉倫、於培華、王夢黛、王伯源。
新聞聯絡人:陳亭妘
手機:092196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