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06春媒觀志工團活動】四:宗教再現

BY 佳寧 & 琮芸 (紀錄:佳寧)[size=small]

一、兩種不同的典範或是世界觀

當記者再現宗教新聞時,也許已涉及了兩種看事件的不同典範:一是相信超事實的經驗存在;一是無神論的世界觀。一旦記者接觸到宗教的新聞時,相信與否就決定了他的用字遣詞,和隱藏於新聞文本中對宗教的評價。而從記者的新聞中,我們也可看出記者對於何種作為宗教,何種作為民間信仰,何種作為迷信有著判斷標準,以下則由文本的討論來解構記者的再現論述。[/size][size=small]
二、名門正教

被我歸類為名門正教的有:法鼓山和錫安山,如此的分類是由於這二種信仰較符合社會學中對宗教的定義,琮芸則覺得以媽祖受到信眾的廣泛信仰以及媽祖在生活中所佔的角色,則可歸入名門正教。

爭論一:法鼓山、中台禪寺、青海無上師

新聞中對於法鼓山開山大典以及大殿的描述為莊嚴儉樸,風格迥異的中台禪寺則是富麗莊嚴,然而青海無上師的打扮卻再現為風格百變的阿拉伯女神,是否不同於名門正教的風格就不能稱為莊嚴呢?

此外,對於法鼓山和中台禪寺的許多報導,幾乎是公關稿,為其宣傳基金會及近期活動,卻看不出新聞想傳達的價值。

爭論二:錫安山

錫安山以新約聖經作為生活的圭臬,而憲法保障的宗教自由卻也與憲法規定的國民義務教育相牴觸。可是新聞記者在寫新聞時,卻多從憲法規定的國民義務教育出發,很少人用心研讀其教義,因此錫安山中信徒們的用典,台灣媒體皆缺乏背景的了解與介紹,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當記者在面對陌生而教義複雜的宗教新聞時該如何下筆?

新聞中,記者寫道:「對照現代社會的不安,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令人羨慕,但想到資訊快速的腳步,卻又不得不為山上孩子的將來,捏一把冷汗。」如此的文句卻隱含了記者本身的價值。

爭論三:媽祖

在一系列報導媽祖出巡的過程中,焦點多集中於出巡的排場與陣仗,信徒們爭先恐後祈求媽祖的保佑,卻沒有人質疑如此的鋪張是必然的嗎?此外,其中一則令人玩味的是鎮瀾宮的米卦,通篇新聞沒舉出神準的證據,而且沒有焦點,一下子說神準,一下子說某人沒將祖先安葬好,而這樣的新聞價值何在。

三、新興宗教

爭論一:宋七力

宋七力的案子到前陣子才真正結案,然而在法官尚未定讞前,媒體早已將宋七力與詐欺畫上等號。根據宋七力的信徒表示宋七力從來沒有主動要求信徒的供養,都是信徒自願捐贈,若我們將宋七力和媽祖相比,媽祖也從來沒跟我們要求供養,信眾都是自願的捐贈香油錢,並且許願,若是願望成真,便向媽祖還願,若是願望沒有實現,卻也從來沒有聽說過信眾告媽祖詐欺。

可是記者心中對宋七力看法不同於他的信徒,早就以欺騙的角度看待宋七力,新聞的論述也多以詐欺為標題,甚至內容是描述宋七力的信眾妄奪供養金,都以「本尊無罪 信眾以魔為是」如此曖昧不明的文句作為標題,是否因為我們身在信奉媽祖的社會之中,所以不覺得媽祖怪力亂神呢?所以記者用自身的方式論述,卻不是用信眾的方式論述,使得宋七力成為怪力亂神和詐欺的宗教。

爭論二:清海無上師

在再現清海無上師的新聞中,多著墨於他的外表,甚至引用毫無根據的話:「傳言還說一般人進入道場,眼光千萬不要直視他本人,否則很容易為他所懾,成為他的信徒。」卻不肯深入了解其教義,以神秘性當作賣點。

三、民間信仰

爭論一:觀落陰

新聞以逼真的筆法詳述觀落陰的情景,記者以這樣的手法使讀者彷彿身歷其境加重事件的真實性,可是觀落陰一樣沒有科學證據,一切都是看信仰的自由心證與否,這又回歸到最初的命題,記者下筆時到底是相信超事實的經驗,還是無神論呢?

其他討論:

1. 宗教的力量,和真正的意義?

有人將宗教視為功利性的交換,有人將宗教作為心靈上的寄託,而時健提出一個科學研究,研究重點在於為心臟病人祈禱是否對他們的病情有益,根據研究表示:有人幫忙祈禱者的病情,跟沒人幫忙祈禱者的病情並無差別,甚至有人為其祈禱的心臟病患者病情更嚴重,那麼對於想痊癒者信樣真的有用嗎?

2. 納粹與穆罕默德的漫畫

當西方打著言論自由的旗幟捍衛著諷刺漫畫的自由時,卻也在同時宣判一位聲稱納粹沒有屠殺猶太人的男子有罪,這不就是西方言論自由的矛盾之處嗎?所以所謂的言論自由其實是端看西方的標準,而不是普世的價值了。
[/siz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