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消弭歧視 產學共促媒體自律

【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我家的『甜心』1971年開始生病……。」昨天立委王榮璋、康復之友聯盟、智障者家長總會與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媒體報導如何避免將弱勢族群標籤化」公聽會。當主持人王榮璋做出結論後,一位精神障礙者的家屬緩緩舉起手,訴說她與家人如何面對媒體蓬勃發展後,與日俱增的社會壓力。
家屬的「指控」絕非無的放矢。立院群賢樓4樓會議室,智障者家長總會播放了側錄自三立新聞的一則新聞,新聞畫面上的標題:「抓狂母變人魔、咬兒下體不只一次」,同時穿插著電影《人魔》的片段。諸如此類的聳動字眼總是伴隨著有關精障者的新聞。

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說,這類報導不僅強化社會對精障者的刻板印象,更會誤導大眾視聽。衛生署醫事處長薛瑞元則以「痛心疾首」,形容看到這些新聞片段的感受,「這將造成衛生署一直在推動的『社區復健』崩盤」。

薛瑞元質疑,雖然與會的媒體代表聲稱,將改用「疑似精神病患」下標,「但為什麼要用這6個字?」他說,在西方文獻中,精障者與兒童一樣屬於「易受傷害者」;根據統計,精障者傷害自己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百倍,傷害他人的機率僅為一般人的1卅30。

薛瑞元指出,媒體一直報導錯誤的資訊,對社會大眾而言沒有好處,卻有造成精障者傷害的壞處。康盟秘書長滕西華也表示,雖然媒體總以「公共安全」做為報導具有公共利益的理由,但日本便要求醫生、媒體等相關人士,在未經過嚴謹的鑑定前,不得談論、報導使事件與當事人的疾病產生關聯,何況「報導一百次好事,也抵不過一次壞事」。

滕西華說,因為媒體誤導所形成的社會壓力,讓約80萬名潛藏的病患不敢求醫。然而,她們(康盟)都知道,只要有就醫並定期服藥,對控制病情絕對有幫助,她要求相關主管機關不應被動等著團體投訴,要主動查察。

王榮璋總結公聽會的討論時表示,與會團體與學者專家似乎有個共識,希望「媒體自律」優先,但他強調,既然社會已給予媒體自由空間,媒體就應該做到自律。孫一信也表示,3月底前將邀集其他團體,與各家媒體、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討論「自律公約」,內容以防止精神障礙的歧視為主,並於「世界健康日」4月7日公布這份公約,要求媒體簽署。

「到了這裡才發現,原來媒體是把利刃。」蘋果日報代表恍然大悟般地說。除了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均派代表參與公聽會,都表示不知問題如此嚴重,若有團體擬定自律公約,他們都會願意簽署、遵守。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專業容易形成偏見」,因此媒體必須聽聽受訪者的聲音,對於媒體能出席這個場合聽取意見,他表示贊同。他也強調,除了要求媒體自律,他們會努力推動修法,將《精神衛生法》與《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條文訂得更清楚,守住弱勢團體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

(本文轉貼自台灣立報)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