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記者採訪、寫稿,交給編輯下標、組版,主管簽名、降版,印務製版、印刷,最後是物流派報,新聞工作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但是精神障礙者所受的煎熬卻是每天不間斷!」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說。
一句「不定時炸彈」在鍵盤上敲打不消2、3秒,卻像千萬根刺針威脅著心障者的生存空間。上週末(2月17日至20日),一連兩則意外事件與心障者有所牽連,於是媒體大篇幅地以「精神病患」為主軸,「瘋漢」、「瘋子」、「列管」與「隱形危機」,正義凜然似地揭露「社會問題」。
面對污名 忍無可忍
「這些報導更加深了精神病友的傷痛。」台北縣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劉麗茹說,一般心障者家庭都會擔心社區、鄰居的眼光,除非曾發病被發現,否則鄰居不會知道。但是這種污名化的報導,除了讓病友更加不敢出門,鄰居已經知情的家庭,更容易感受到壓力。
心障者已經「忍無可忍」,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滕西華表示,許多病友與家庭冒著曝光的危險,決定到污名報導最嚴重的聯合報抗議。她說,在這段期間,聯合報的報導量是其他媒體的數倍之多,但是充滿歧視、誤解的字眼,「不會解決問題」,因此她們要求聯合報要道歉!
背著擴音器的孫一信,帶領台北縣、市與遠從宜蘭而來的「康復之友」夥伴,齊聲吶喊:「反對污名精神病」、「反對歧視心障者」。北縣康復之友協會常務理事王珊認為,諸如「不定時炸彈」等字眼,不僅對病友造成傷害,連被害者家屬都說出「女兒死了沒關係,精神病患抓到就好」,形成沉重的社會壓力。
「聯合報不是不知道這樣的報導會加深歧視與污名化。」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拿著一份聯合報社論的影本表示,聯合報也曾在社論上指出,這種報導方式的問題,但為什麼聯合報還是在標題上、內文裡這麼做?他呼籲,肯道歉的媒體就是負責任的媒體,聯合報應立即道歉。
社區壓力 辛苦承受
心障者病友與家庭所面臨的不只是社會的成見與歧視,「精神障礙的醫療服務是失衡的。」劉麗茹表示,絕大多數的病友都是待在社區,非常嚴重的就一定要住院,因為家庭沒有辦法照顧。台灣病床很多,但在出院後卻缺乏社區服務延續治療,所以只好由家庭來做。
由民間來負責隨即面臨社區的挑戰,「我們在新莊要成立的工作坊,好不容易正式立案了,但社區居民還是不斷抗議。」令人聯想起去年「關愛之家」的遭遇,劉麗茹說,像這樣的「社區復健中心」在人口3百多萬的台北縣,「加上新莊剛成立的,只有4家」。
劉麗茹指出,她們只能服務不到2百位病友,如果以精神分裂等症狀1%到2%的罹患率來算,就有將近3萬多人需要服務,但政府卻是以重症的罹患率千分之3來算,「因為可以省錢」。
「其實,會拿刀到街上的一定有原因。」劉麗茹強調,除非是從來沒去看醫生,或是「停藥」,否則心障者的症狀都能受到控制。她表示﹐由於病友服用的是腦中神經抑制劑﹐會讓精神遲緩﹐許多病友不喜歡。此外﹐停藥後再度投藥﹐就必須加重劑量﹐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流口水、眼睛上吊、發胖等會十分明顯﹐讓病友更不願意服用藥物。
心障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友善、溫暖的環境﹐對病友也很有幫助。」劉麗茹說﹐現在比較缺乏對「不同的人」的尊重。過去鄉下雖然會用「(犭肖)仔」稱呼心障者﹐但是鄰里間互相幫忙﹐卻比現在住在公寓﹐大聲點可能就引來鄰居報警﹐以及都市裡的疏離感還來得溫暖。
自詡質報 就該道歉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面對心障者與家庭的沉重呼籲﹐聯合報方面仍有所「堅持」。滕西華表示﹐聯合報派出主任秘書夏訓夷「接見」代表﹐對抗議團體所提出的訴求──登報「澄清」報導內容、進行編輯與記者的在職教育﹐以及簽訂「報導備忘錄」﹐聯合報只願意「持續關懷弱勢」。
管中祥說﹐聯合報說「可以做很多補救措施」﹐像是來函照登、讀者投書或專題報導﹐「但這些本來就應該做」﹐與團體的訴求是兩回事。針對3項訴求﹐聯合報只同意「在職教育」﹐管中祥認為﹐若聯合報自詡為「質報」﹐就應該負起責任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