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系列座談會第二場:「公共廣電集團新聞的使命與期待」現場報導

《媒觀公民記者蔡蕙如報導》延續第一場對於未來公廣集團的策略、定位與分工,第二場「公共廣電集團新聞的使命與期待」聚焦於未來公廣集團新聞製播的定位與使命。會中關於公共廣電新聞應該如何發揮其影響力,而這樣的新聞又應該以何種定未來符合公眾的期待與其階段性的發展從何開始和步驟的規劃,在公民團體、學者與業界之間都有詳盡的討論。公廣集團的使命
公共電視總經理胡元輝以1999年董事會所通過的「公視的使命」(製播多元優質節目、促進公民社會發展、深植本國文化內涵、拓展國際文化交流)與去年底剛通過的「公視節目製播基本價值」(獨立自主、公正公平、正確、尊重、多元、創新、負責)來期許未來公廣集團在新聞製播方面可以突破目前台灣新聞媒體。面對收視率和收視質的兩難,以及公視與華視整併後的主體性定位,如何成為「新聞改造運動」中成為一股領導的力量,也成為未來公廣集團必須要做到的。此外,胡元輝也從整併的現實面看公視與華視的現有資源,他認為相加不到六億的預算也不到目前一般有線電視新聞台的資源,如何在現實面資源不足的部份做出符合公民期待的的優質新聞,更是要去面對的難題。

學者專家的建言
政大新聞系教授翁秀琪表示,目前台灣媒體環境的惡化在於廣告商計價機制的不合理,在CPRP(cost per rating point)制度下就常有廣告滿檔卻收不到半毛廣告費用的情況出現。媒體業者各個叫苦連天,卻仍持續承受不合理的計價制度,因此公廣集團就應該協助社會首先發展出一套合理的廣告商計價標準,導正這種不合理的機制。對於未來合併後的定位,翁秀琪老師指出國外實例,像是英國BBC的channel1到channel4的功能定位都不同,可以同時滿足少數族群與公益團體和一般大眾的需求;以及德國公共電視系統的ARD與ZDF和韓國的KBS1與KBS2就各以服務少數族群與深度內容取向以及一般大眾的娛樂口味作為頻道區分,以達到分擊競合的效果。

「如何建構公民的新聞學想像?」,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鍾起惠老師認為應該從兩大層面來看,第一層面應從史的實踐歷程理解新聞的三種角色:市場、籲請、信託;第二層面在於我們應該體認到當代三股本質的力量:科技、全球化、媒體集團,是如何影響新聞媒體。這三股力量改變新聞的本質,驅使新聞的時空崩解與過度娛樂化的結果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符合公眾期待的新聞媒體,它的底限在哪裡?對於這個提問,鍾起惠老師提出三種可能,第一在於媒體獨立且被信任的資本;第二提供可以使公眾自由運用的資源;第三是維持一種利他且去專業自中心的新聞室,以這種力量賦權公眾。

公廣集團如何成為台灣媒體環境中的「世俗的天堂」,鍾起惠與翁秀琪都認為「不要唱高調」,以品質的堅持並且不向收視率低頭的「交互補貼」策略來取得社會大眾的瞭解與支持,是公廣集團未來要努力的事項之一。

公民團體的期待
身為公民團體代表的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認為,在「社會黑暗面」議題普遍為新聞界所喜愛的題材時,如何發揮其中正面的影響力以及對於人權的尊重,是當今新聞界應該要注意的問題。雖然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的商業媒體很難使少數族群與弱勢團體發聲,但是在公廣集團的系統下,這個部份更應注入心力。最積極的作法,紀惠容建議從製播節目的過程就邀請公民團體加入,而非單單在節目上介紹他們而已,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新聞與節目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都被更加突顯。

閱聽眾的需求
回歸到基本面-閱聽大眾的需求,中天電視執行副總陳浩讚許\\\公視一直以來的節目品質與新聞水準,但是有深度的新聞節目必須同時具備「吸引人」的要件。他認為如何讓公視「長出來」而非「造出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為造出來的公視體系會因為各種可能的政治或社會經濟因素而倒塌,但是根深蒂固長出來的公視卻會因為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與理解而成為越行茂盛的大樹。「長出來」的基本要件在於公廣集團內部成員都進入「公視語境」中,對於華視缺乏這樣的先天條件,必須有相關的員工再訓練課程等配套措施才可能實現。

新聞工作者的自我期許\r
面對當前台灣的商業媒體環境,別家有的新聞我也要有與灑狗血標題的相互惡性競爭下,新聞工作者的同業模仿與比較都變成一種向下沉淪,鍾起惠老師認為,拋開商業媒體的枷鎖固然不容易(例如:自以為是的「獨家」新聞或是標題血腥度的比較),但是唯有如此,才可能回歸到所謂的新聞基本面。她同時認為,新聞工作者不應該只是遵守準則或是仿效同業表現而應該以「良心」出發,公廣集團的成員也必須肩負起這樣的責任,對目前的媒體環境才有重新洗牌的機會。

(本文作者蔡蕙如為媒觀志工團成員,台大新聞所研究生)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