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small][url=http://wwwner.ner.gov.tw/program/program_detel.php?serial=44]「媒體觀察站節目」[/url]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製作~
知性的、愉悅的、分享的,和你我有關的媒體評論介紹,時事分析,都在這裡~
每週五晚上六點十分到七點,就在[url=http://www.ner.gov.tw/]教育電台[/url][url=http://web.ner.gov.tw/ner_intro/2-7.asp]FM 101.7(台北)[/url][url=http://wwwner.ner.gov.tw/vod/]現場[/url]播出,全國都可以收聽哦。
[b]本週主題:【空中讀書會】《台灣傳播研究史》[/b]
主持人:管中祥、洪貞玲萱萱
現場來賓:林麗雲(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台灣傳播研究史》作者)
還有媒體大小事單元,歡迎大家在節目中Call-in進來(02-23888985),與全國聽眾分享您的媒體使用經驗哦~[/size][size=small][b]內容報報:[/b]
本週的空中讀書會將帶領各位思考台灣傳播的相關關鍵問題,身處台灣的我們是否有一個屬於台灣本土在地脈絡的傳播知識發展?以及時至今日,台灣傳播學術知識的發展,是何種樣貌?台灣的新聞傳播知識發展又受到哪些政治經濟的環境所影響?或者,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知識分子,又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台灣的新聞傳播學理知識、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台灣的公民社會?這或許都是身為台灣新聞傳播知識領域的一份子,所該了解與思索的!或許\,本週的連線來賓,也就是《台灣傳播研究史》作者---輔仁大傳系的林麗雲老師能引領大家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考。
首章,作者先討論傳播知識的定義與範疇,並概略討論五十年來,台灣新聞傳播知識社群的興起發展與變化。其次,作者介紹了五種傳播研究史的分析途徑,此五種途徑計有大師巨擘、里程碑、內容分析、政經結構與典範轉型等途徑。作者並一一介紹了各種途徑的意義、方法與台灣本地脈絡中以此途徑所建立的傳播知識圖像與史觀。接下來的三章,作者則將自國民政府遷台至今以來,台灣的新聞傳播學術研究史分為三個時期,並逐一分析解釋之。
最後,本書則從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研究史中,探討台灣傳播研究者或傳播知識份子所應持的態度為何?何種知識探究與實踐的態度才是一位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研究者或知識份子所應秉持者?普遍主義的專家型知識份子與在地脈絡的公共知識份子型知識份子,其差異與關注世界的態度為何?未來的台灣在地脈絡傳播研究,又該如何發展?作者暫時給予的答案,乃傳播學術社群應再思考對在地社會的承諾,並在討論中建立共識與信念,以提高行動者的能動性。作者希望透過台灣傳播研究史的建立,冀望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研究與知識份子,能夠建立一套關注台灣本土問題的思考與理論架構,並且經由對此套思維的共識與實踐,促使台灣的公民社會獲致良善。有關本書的相關書介參考資料,請[url=http://www.wretch.cc/blog/SCSTW&article_id=2500420][u]
點我[/u][/url]。
[/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