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除了關心台長身份,更應關心原民台的制度性保障

自從公視公布原民台準台長為非原住民以來,相關的爭議未曾間斷,近日不但愈演愈越烈,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也紛紛表達不同意見,然而,這樣的發展已將焦點侷限於台長身份,反而較少從制度面保障原民台自主的討論,再這樣發展下去,原民台所蘊含多元文化想像的可能,將會一步一步消蝕。

原民台台長是否具有原住民身分很重要嗎?當然重要,大家都希望原民台的台長是原住民,但是這件事有必要無限上綱到鐵律和唯一條件嗎?身分與認同本來就是流動的概念,但是現在論者都將經由行政機關──原民會──的身分認定做為是否為原住民的判準,這種做法就已經僵化且矮化的對於族群認同的想像和內在驅力。坦白說,台長遴選委員會或公視董事們會甘冒整體原住民社群的大不諱,刻意去挑選一位漢人台長來激怒原住民嗎?這種說法大概沒有人會採信吧!但相對來說,公視有事先充分了解不同位置原住民社群的意見嗎?或者善盡告知和溝通的義務,讓原住民族和整個社會了解選擇虞戡平的原因和用意?以及有耐心一一面對來自族人的質疑和不滿嗎?這些重要的溝通作為,不是公視召開一兩次記者會或說明會就可以說清楚,而是需要以更積極和誠懇的態度來從事的「任務」,也難怪公視會引來態度「傲慢」的批評。

質言之,這也可能是史上唯一一次以漢人來擔任原住民台長,以後也不會再有了,與其用全力去爭議現在要不要換一位原住民來擔任台長,何不同時將焦點放在如何設計一套制度和規章,來保障原民台的主體性和自主權,畢竟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需要以制度來確保原民台的長久運作,過去兩年的經驗已經讓我們體會到缺乏長遠規劃的原民台會呈現出什麼內容,這不是僅僅任用原住民擔任台長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我們一直期望,將原民台置於公廣集團之下,其實只是暫行階段,真正的長遠目標應該是建構一個真正屬於原住民及各族群而具有獨立自主性格的族群傳播媒體,要達到此一目標,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去醞釀由下而上的集體參與和具有公共意涵的決策機制。如果現在公視決策單位的構思和做為,可以朝這個方向去形塑明年出現的原民台,那麼我們可以期待一個具有草根基礎、活力充沛、充滿想像的原民台。我們不覺得對於原民台該如何運作的決策,要交還到行政機關的手中,讓政府單位來決定原民台台長該是誰、節目要怎麼做、內容要播什麼……,這種做法恰恰好扼殺了由下而上建構原民台自主性的可能性,如此,原民台不但無法落實原住民媒體公共性的目標,反而招來更多的政治控制。

我們建議公廣集團可以朝幾個方向慎重對於原民台將來的規劃:一、建立新任台長退場機制。如果任用漢人台長是基於某種目的的不得已選擇,那麼就必須說清楚他的任務和目標,並且訂定一定的時間,讓這位台長將階段性的任務完成,將原民台交給一套完整的運作制度和下一位台長──毫無疑問的一定是原住民。二、訂定完善的制度,強化現有以原住民為主體的諮議委員會決策決權力,確保原民台能夠守住並實踐原住民的主體性,並朝向一個原住民專屬獨立並具有公共性的媒體此一方向規劃。三、未來原民台台長遴選,公廣集團不宜作為唯一的決策者,必須充分諮詢原民社群意見,平時建立與不同位置、部落原住民的溝通管道,將原住民意見納入決策機制,以達到族群頻道主體性、獨立性、公共性的目的。

公廣集團若能積極規劃出這些內容、誠懇而耐心地和原住民社群和全體社會溝通,或許我們反而能夠讓新的原民台在開播之初,獲得來自族群的認同和共識。當然,除公廣集團需調整相關機制外,也應盡速修訂公共電視法,將族群頻道制度性地與現有公視整合。我們最擔心的是,為了台長身分這個議題,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立法院的利益交換運作得以找到切口強力介入,主導了原民台的發展方向,限制了自主性和公共性的可能,那麼就喪失了原民台最可貴的獨立、想像和創造,從長遠來看,這才是原民台最悲哀的宿命。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福岳為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