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猶記去年年底,藝人吳宗憲在綜藝節目中以錯誤資訊開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一個玩笑,引發台灣穆斯林團體的強烈抗議。當時媒體報導方向著重於穆斯林的感受與意見,使在台灣相對弱勢的伊斯蘭教社群,獲得一次正面發聲的機會。相隔數月,「驚爆」國際的丹麥「先知漫畫」風波,在台灣是如何再現?
翻開台灣幾家重要平面媒體,或是在有線電視的50到57頻道間切換,最先映入眼簾的畫面,不外乎是各地穆斯林「攻入」丹麥大使館的赤紅烈焰與濃密黑煙,或是重複強調穆斯林高呼「真主至大」的口號。
「吳宗憲風波」時,曾於本報撰文評論的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魏玓認為,若只是報導事件、聚焦在穆斯林的攻擊行動,缺乏對該漫畫為何引發穆斯林激烈反應的分析,容易讓人感覺穆斯林就是會採取激進、暴力行為,更加落實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
在上網瀏覽過《蘋果日報》的新聞後,魏玓指出,媒體顧及穆斯林的意見很好,但報導的議題設定仍導向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或陷於宗教自由與言論自由爭論的框架,反而太簡化這起事件。
魏玓表示,近來「言論自由」是否為普同的概念已受到反省,即使「是」普世價值,也會因各地文化差異,而在「什麼屬於言論自由保障範疇」的認知上有所不同。然而,西方世界一直站在「教育」伊斯蘭教的立場,認為伊斯蘭教「應該」學習接受這套價值,包括民主、(西方的)言論自由、諷刺等。
「伊斯蘭教或許也有他們的諷刺方式。」魏玓認為,西方世界的想法過於文化中心主義、「太自大了」;這起事件並非言論自由與宗教信仰的問題,而是「權力位置」的問題。
此外,在談言論自由時,言論的「公平性」、「多元性」也不該忽略。魏玓表示,在國際資訊交流不平衡的結構下,西方媒體仍握有較大權力,使得對伊斯蘭教負面的消息容易被傳播;相對地,伊斯蘭教媒體所刊載對西方國家的「諷刺」資訊,就不容易被非伊斯蘭教地區所知。
魏玓認為﹐「吳宗憲風波」當時的媒體表現不錯﹐在穆斯林的感受有較多著墨﹐然而這樣零星的反應﹐對消除歧視、刻板印象幫助有限﹐應該要更平常地分享相關資訊或認識﹐這些都需要媒體與社會負起責任。
(本文轉貼自[url=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6/02/07/06D02062/index.html]台灣立報[/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