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系在併購中視、中廣、中影後,成為橫跨報紙、雜誌、出版、廣播、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視的多媒體集團,一夕之間躋身為台灣最大的媒體王國。外界對於中時集團負責人余建新為何會有93億元購買三中感到質疑,綠營從新聞局、立法委員到親綠媒體更以「港資、中資入侵」窮追猛打這龐大釋股案背後的政治意圖。
然而,用「中資」或「港資」根本就模糊掉台灣媒體霸權逐步壟斷輿論的事實,過去媒體由國民黨國壟斷,然而在媒體無限制開放競爭的過程中,財團與政治力聯手逐步掌控媒體卻是不爭的事實,何來全民所有?何來以人民的立場發揮第四權的監督功能?當綠營在斥責「共黨的手伸進媒體」時,他們在乎的不過是藍綠佔據媒體版圖大小的權謀,從來不是關心媒體作為「公共財」、「公益財」的經營權是否掌握在人民手裡。
第二、我們認為中時集團購買三中的財務來源及運作過程應該要「透明化」,而且應立法規範所有媒體。媒體佔據龐大公共資源、掌控人民知的權利,如此龐大的交易早應攤在陽光下。
2000年8月,中時工會曾在中南編員工進行抗爭時,到新聞局要求報業財務要公開、是否虧損要接受監督,新聞局卻回之以報業可以「特許」免公開財務,「在出版法廢除後,新聞局確實無法可管報業」,稍後中時辦理增資,工會再行文經濟部要求增資部分應公開發行,豈料中時增資後竟用海外「英屬威京群島商Newslink」的名義對台投資,股權佔有51%,但代表人仍然是余建新。因為是「僑外資」,所以可以免公開發行,這是李登輝掌政時期所修訂的法令,為富人洗錢開脫於政府及人民的監督之外。中時集團此次以榮麗投資公司名義購買三中,手法如出一轍。當新聞局長姚文智高分貝要求調查局查明中時集團資金來源,當馬英九志得意滿地表示已完成「黨政軍退出三中」時,如果沒有致力將交易過程公開,沒有致力於立法規範媒體財務及經營的公開透明,便都是「假改革」、「假進步」。
第三、我們認為購買三中所涉的員工權益應優先被照顧。中時買三中啟人疑竇地還有,一月多前才聲稱不堪虧損而無欲警收掉晚報,員工摔碗撕報抗議還歷歷在目,集團竟馬上就有93億買三中,這短短兩個月內中時更裁員了300人。然而,經營不善的裁員高官不但不用下台負責,反而還被分封諸侯、升官發財,像暫代中視總經理的胡鴻仁、中廣總經理的陳守國皆是典型的代表。
而在中時集團與國民黨交易談判過程中,將如何經營三中?如何處理員工的工作權及勞動條件等,竟對外隻字未提。國民黨和中時集團假藉交易過程,其實是聯手出賣了三中員工的權益,也難怪中影員工會氣憤地直闖國民黨記者會激情抗議。
中時員工在四年多來,已被裁員2000餘人,人數由3700多人驟減為1200餘人,裁減幅度高達七成。高層每每聲稱裁員多少人後就可達收支平衡,卻年年虧損、年年裁,「家臣」照樣升官又發財。掌舵者不檢討自身掌舵方向與能力,只要將員工棄之如敝屣、用完就丟,就可開脫其短期的經營壓力,繼續坐擁媒體霸權呼風喚雨的特權。當媒體在監督朝野社會責任之時,其社會責任卻從來不給社會檢視,偽善至極。
我們希望中時員工的悲劇不要在三中員工再度上演,也期許三中的工會能取得與國民黨及中時集團協商談判的權力,不要因顧忌於藍綠的鬥爭,而委屈犧牲了自身的權益。
(本文作者蘇雅婷為中國時報產業工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