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侯美如整理報導】「緬甸民主之聲」(The 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 DVB)在2005年5月開始電視衛星廣播。這是緬甸有史以來第一個免費而且獨立的緬甸語電視頻道。
媒體長期遭控制
緬甸的電視節目,一直都由軍事執政團組成的國家和平發展委員會(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 SPDC)嚴格把關;當地報導和國內新聞總是播出身著軍服的高級將領巡視督導國家建設,所到之處,人民均熱烈歡迎,或是宣揚政府政策的教化節目。在民主國家被視為箝制言論自由的置入性行銷,在緬甸卻是正常的。因此,DVB的開播,意味緬甸人民終於可以收視不受軍方約束的電視節目。熟悉緬甸媒體生態的觀察家表示,透過衛星傳播,預估將有超過1千萬人觀看「緬甸民主之聲」,佔總人口5分之1。事實上,DVB在1992年1月就已經利用短波無線電通信對外廣播,人民可以透過收音機收聽。雖然每天只有2小時的節目,仍相當受到支持,估計有百萬人口收聽。
DVB的經費來自美國及歐洲的非政府組織,以及政府單位。例如﹐荷蘭的自由之聲(Free Voice of the Nether-lands)、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以及挪威言論自由基金會(Freedom of Expres-sion Foundation)均共同贊助。
盼打破民族對立
DVB將以提供客觀的新聞資訊、教育民眾﹐以及提供正常娛樂節目為宗旨。此外﹐DVB也希望打破緬甸境內各民族的對立與猜忌﹐從而促成不同宗教、民族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DVB說﹕「我們的節目將接納各種社會聲音、舉辦社會及政治辯論﹐以促進民主、自由思想、和人權在緬甸的發展。」
除最大民族緬族外﹐尚有撣族(Shan)、克倫族(Karen)、孟族(Mon)、克欽族(Kachin)、克倫尼(Karenni)與華族等。社會組成本就複雜﹐加上軍政府利用不同宗教的紛歧作為分化民族與製造衝突的武器﹐導致除邊境內戰地區外﹐大城市的社會也瀰漫不安的氣氛。
緬甸長期鎖國﹐加上內戰未歇﹐更因軍事政府在山區對少數民族非武裝平民的攻擊嚴重違反國際人權公約﹐而遭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最近﹐緬甸更將首都遷往平蠻﹐更加自外於國際社會。緬甸需要打開世界的窗口、融入國際社會﹐DVB或許是不錯的第一步。
本文來源:[url=http://www.lihpao.com/]台灣立報[/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