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最應該做的是什麼?NCC最後一位委員仍舊難產,但台大第二次舉辦的公共論壇已經放眼未來,台大副校長包宗和說,重點不是回顧過去的程序問題,而是在順利成立後,如何兼顧其電信發展與消費者權益的功能。
優先處理公共利益
電機學系教授蔡志宏表示,過去10年經過一連串開放電信市場的過程,讓許多業者不斷進來,現在即將進入通訊媒體有個獨立監理機關的時代,他認為,NCC應該優先處理公共利益的問題。
蔡志宏指出,對電信產業而言,產業的成長來自服務與市場間的刺激,將國家當成試驗場,而近期的新興服務包括網路電話號碼、有線及無線電視數位化或是無線都會區域網路,都已進行一段時間,因此若在電信開放的發展有些停頓,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從消費者權益來看也是如此,蔡志宏表示,電信服務有許多困擾民眾的問題,像是垃圾信、電信詐欺等,而犯罪的防治需要跨部會的合作,他期許\,在NCC成立之初的過度時期,應致力於無間斷地保障消費者權益。
非超然獨立角色
電信研究所教授鍾嘉德則表示有些困惑,他說,當初成立NCC是針對廣電主管機關的方向,因此要求要有個獨立超然的單位負責管理,然而,承襲電信總局部份執掌的NCC,若依循過去電信總局「技術中立」的立場,對電信產業發展沒有好處。
鍾嘉德表示,從技術中立的立場來談開放,盲點在於一切都要等到國際發展到某種程度才進行討論,對於未來發展沒有好處,所以他希望,NCC能有些改變,結合穩健的方式、建立國內的產業發展環境跟政策的推動,而非站在超然獨立的角色,至少,在電信產業發展上不是「超然獨立」,而是積極推動。
此外,鍾嘉德還提到,目前4個政黨意見紛歧就已讓NCC難產,「他們只有『4』個」,而NCC成立後將有13位委員,又要獨立超然,該如何運作?因此,他呼籲,NCC的第一批委員應該試圖建立有助於運作的機制。
維持獨立性格
對於NCC的定位,新聞研究所助理教授洪貞玲指出,目前所看到的NCC應該是「電信產業監理」的角色,主要負責管理與分配,不像新聞局擁有輔導產業的資源,因此如何「超然獨立」地推動產業發展,或許不是問題。
此外,洪貞玲表示,她很認同鍾嘉德提到應建議有助於運作的機制。同時,她認為,NCC除了委員間的討論,更應該要有很強的研究發展部門,「若NCC有這麼大的權責,卻缺乏研究部門,該如何制定政策?」
洪貞玲指出,NCC在面對實質議題時,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維持獨立性格。NCC組織法十分強調獨立運作,並且透過一些條文規範,例如第7條要求委員謹守「利益迴避原則」,但與利益團體的會面不僅難以避免,更是必須做到的。她說,或許可以採取美國FCC的作法,將每一次的會面記錄下來,並公開這些紀錄。
而從公民社會的角度來看,期待的是政策形成過程,能有更多公民意見參與,這前提是資訊公開。洪貞玲指出,今年《政府資訊公開法》通過,政府有必要公開的資訊,都必須透過公報或網站呈現,另外,《行政程序法》也有行政聽證程序的相關規範。
她希望,未來NCC能在內部組織規則加入「公民諮詢委員會」,針對3項關係著全民利益的「媒體內容、執照與消費者權益」議題,設立能包含媒體監督團體、非營利組織、社區、消費者組織、弱勢團體等聲音的諮詢機制,並在決策過程中尊重公民諮詢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