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中時編輯部落格]不是球員就不想觀賽?by 方念萱

前幾天上東森「面對觀眾」節目。節目中談到不少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對台灣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報導國際新聞的難處的觀察,指的是國際新聞在台灣不受青睞,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在國際間沒有位置、沒有任何角色。觀眾因為在國際新聞裡看不到與我們有關的任何身影,大部分國際新聞和我們看似沒有關係(relevance),觀眾自然對國際新聞沒了興趣。媒體工作者當然不至於就認定因為沒了興趣就不會有收視,沒有收視就難以製作呈現,乾脆不碰國際新聞;結果往往是我們不時看到像是「某國某地獅子逛大街」這一類的國際新聞。我對這問題的反應自然是我們看不到任何我們的人/物,但不代表國際間的活動與我們沒有關係、他國發生的事件與我們日常生活無關(今天報紙就報導美國五級颶風「麗塔」來勢洶洶,以最大風速每小時二百八十一公里越過墨西哥灣,直撲美國德州海岸線。墨西哥灣區佔美國原油產量的四分之一,多家石油公司已撤離六百多具鑽油平台與機具,逾七成的石油產量被迫關閉,國際油價再度走揚。這是典型的例子);公眾感興趣的新聞不見得是符合公民利益的新聞。這些道理不必再說了,重要的是這與我們的關係、相關性如何建立?建立了,觀眾會不會就有興趣了?這值得想想。颶風再襲美國、德國大選反對聯盟以微弱差距勝選,轉個彎,就找得到與台灣的關係,如果,真是要找到台灣關係才能挽住觀眾的話。近日報導日德大選,就有新聞下標呈現是從「單一選區兩票制最佳觀摩機會」這角度切入,好壞另論,起碼這是個企圖找到相關性的例子,雖然我也知道,看電視的觀眾未必打算在不太想動腦筋的晚間黃金時段新聞中深思「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議題,但是這就是個建立相關性的作法。報紙報導下標、建立關連性的作法換成重視視覺效果的電子媒體,是否還一體適用?電視新聞製作單位好的立意、好的作法是否立時會轉換成有起色的收視率?這可能未必,但是值得一試。一試之下,要配合的不只是能即時找到相關性的、有素養新聞專業人員(可能新聞部裡的專職收集資料的研究部門、研究人員適任)、能在呈現整合上抓住關鍵、精簡有節奏地表達的記者編輯製作,還得有不只靠一兩天收視率決定這類新聞去留的新聞室思考。

政大新聞系學生擔任記者編輯的大學報就有國際版,學生辛苦得很,沒錢沒時間,但是拼著上網通訊、打長途電話、在台灣四處訪問留台國際學生,也試著磨練、建立我們的國際觀。人情趣味常常還是學生首選,可是,不瞭解、不呈現國際局勢間沒有人情的一面、政經角力折衝的一面,我們不單是一知半解,一旦有過從,無從揣摩起。解讀著每分每秒收視壓力所意味的觀眾好惡,電子媒體新聞室裡的人思考這樣的問題自有不同的判準;電子媒體思考這樣的問題有重大意義,解決這問題不是新聞室外的觀眾的責任,但是,這問題還是不妨開放給所有人 ── 電子媒體怎麼建立、怎麼「養」台灣觀眾對國際新聞的興趣?如果一開始的前提成立的話(我們在國際社會沒有位置,我們對國際新聞沒有興趣;不是球員就不想觀賽)。

新聞台如果製作了一則好的國際新聞,但是因為隔日收視不佳,因而斷言這種作法也不是辦法,這樣的推理恐怕也造就不出好的國際新聞,理由無他──很多想看好的國際新聞的觀眾可能因為不信任當今電子媒體,頂多轉著看新聞,鮮少一路看到底,結果看不到、或跳過了國際新聞。這得做出口碑,才看得到回應,當然,以每日每節收視率為指標的運作方式恐怕等不及口碑建立,在作法上就又要改弦更張了。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